請停止斬首青山-籲請政府提出水泥產業政策政策環評
李墨堂, 陸詩薇
2012/11/16

全世界已開始重視水泥的外部環境成本,包括水泥生產過程除須經高溫窯燒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消耗大量的煤與電能等。台灣的水泥產業由日治時期發展至今,已有97年歷史但目前仍欠缺全面而有執行實效的水泥產業政策檢討。實施水泥產業政策環評,建立國內水泥生產與使用的總量管制,實在刻不容緩。 (圖片花蓮和平部落的勇士山礦場位於立霧溪口南岸轉載自:鳥的觀點Facebook)。

 

花東地區是很多台灣人心所嚮往的淨土,每逢假期更是大家渡假休閒的首選。然而,搭乘火車從台北往花蓮途中,左手邊是美麗的海岸線,右手邊卻是綿延不斷的水泥廠。從宜蘭冬山的力霸水泥、蘇澳的信大水泥和台泥蘇澳廠、東澳的幸福水泥、和平的台泥和平廠和水泥專用港,一直抵達太魯閣國家公園所在的新城站,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美麗多姿的山川,而是一列列運送水泥的專用火車,還有龐然矗立的亞洲水泥,從空照圖俯瞰,亞泥簡直像是青山翠谷身上,血肉模糊的猙獰傷口 [1]。

除了視覺上的傷痛以外,亞洲水泥新城礦場更標記著這個國家歧視原住民的黑暗歷史。於民國62年間,和秀林鄉公所與花蓮縣政府聯手,強取豪奪秀林鄉太魯閣族大批土地,直到101年10月,我國原住民最高主管機關原民會才首次肯認,政府有義務協助太魯閣族原住民取得這些土地的所有權 [2]。

從民國4年算起,台灣的水泥產業由日治時期發展至今,已有97年歷史。民國73年,由於西部礦源已日漸耗竭,經濟部重新檢討水泥政策,礦業司委託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辦理「花蓮縣境內工業區開發可行性研究」;同年3月公開表示:花蓮地區自然景觀資源豐富,工業污染程度低,為防範日後水泥產業大量移入破壞環境,因此設置專屬區位規劃;同年8月內政部、經建會、經濟部礦業司、工業局、台灣省礦物局最終選擇於花蓮縣和平鄉,設置佔地486.72公頃的和平工業區,西部水泥產業東移政策隨即展開。

民國75年5月24日政府正式頒布「水泥工業長期發展方案」,曾歷經兩次修法,最新一次修正係於84年6月7日,立法目的即同法第1條規定:「1. 因應臺灣西部石灰石礦源不足,引導水泥工廠東移;2. 促使東部石灰石礦源之有效利用,兼顧自然環境及水土資源保育」說明產業東移的政策方向。第2條第2項基本方針則規定:「水泥生產目標以供應內銷為主,必要時得准予出口,用以平衡產銷。」明確指出水泥礦產的主要供應對象應為國內,惟依照主計處及經濟部工業局公開資料顯示,我國93-100年水泥生產量平均為1, 800萬公噸,內銷量約1, 200萬公噸,出口量平均則約600萬公噸,高達1/3產量外銷國外,已然違背上述基本方針供應內銷為主的既定政策。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研究發現,台灣8成5建築是鋼筋混泥土,日本僅1成9,原因除環保標準嚴格外,更因全世界開始重視水泥的外部環境成本,包括水泥生產過程除須經高溫窯燒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也消耗大量的煤與電能。統計水泥業所耗用的能源或燃料主要有煤炭、電力、重油,每公噸水泥需使用112.9度電、132.7公斤煤、0.42公升的重油;依據經濟物能源委員會之調查報告顯示:水泥業消耗各項能源比例:燃煤占75%、電力消耗23%、燃油1.5%,能源合計占總生產成本之37-75%,遠高於人工成本之6-9%。另外在拆除時亦造成嚴重粉塵等空氣污染問題,排碳量更是純鋼構的1.5倍,營建廢棄物則是4倍,堪稱從「開採到生產,興建到拆除,污染一條龍」,因此鋼筋混泥土的真正成本其實遠高於鋼構。另外,為因應礦業東移的政策,已導致東部花蓮和平、和仁礦區的山脈逐年降低高度,從空照圖顯示,隱藏在山壁內側的礦區尤如化外之地一般驚悚,週遭道路、水域影響甚深,更遑論動植物的保護,完全與原本為防範水泥產業大量移入破壞環境而設置水泥專區之目的背道而馳,反而成了集中破壞營,嚴重佔據掠奪台灣資源。

目前台灣仍欠缺全面而有執行實效的水泥產業政策檢討。「水泥工業長期發展方案」是75年提出的,最新一次修正至今已16年沒有任何更新。99年9月經濟部長施顏祥雖曾宣布,台灣將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汙染的水泥工業;花蓮縣長傅崑萁更提出八不政策,其中包括「砂石場申請不准、土資廠申請不准、新礦區申請不准、舊礦區延期申請不准」,行政院主計處99年3月17日國情統計通報更指出,國內水泥供過於求,致水泥及其製品價格降低,我國更已開放水泥進口,沒理由繼續斬首青山,挖取國土的血肉脊骨,做為外銷使用。

又根據聯合國及美國二氧化碳資訊分析中心研究分析,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碳排放量是11, 580公斤,高居亞洲第一,甚至遠高於中國、日本、韓國 [3]。身為島國,台灣其實又是氣候變遷高度敏感國家,同時具有氣候變遷「加害者」與「受害者」雙重身份,誠如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101年10月所提出的政策建言,政府實在應該用「極重要」的等級面對氣候變遷。另外,水泥的消耗量已被列為地球生命指數的六大評估指標之一,因此針對高排碳、高污染、嚴重破壞環境的水泥產業提出全面性的政策檢討,例如實施水泥產業政策環評,建立國內水泥生產與使用的總量管制,實在刻不容緩。
 

延伸閱讀:

[1] 深山裡的礦業災難,斷頭山太怵目驚心。轉載自:我的赤膽赤誠赤子心部落格

[2] 公義終如江河滔滔-速記亞泥案民國101年10月19日於原民會勝訴。陸詩薇

    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訴願勝訴新聞稿。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3] 「臺灣人均碳排放量,亞洲第一」。環境資訊協會轉載自聯合晚報2011.10.12

李墨堂, 陸詩薇
關鍵字
#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
#李墨堂
#水泥產業
#能源與資源
#陸詩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