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多吃一口米,創造台灣農業新契機
邱馨慧
2012/08/17

我們鼓勵多吃台灣在地五穀雜糧以提升我國的糧食自給率,支持台灣在地農業以減少運輸上消耗的能源,創造符合台灣國土保安的農業經濟價值。人人都可以是維繫台灣農業命脈與價值的推手,看完此文就可開始行動!

 

多吃本土農作物,減少休耕地

台灣因應加入WTO,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歷年來休耕農地已超過20萬公頃,農委會一年花費近二百億元補貼休耕地,這樣的政策既無生產力也無法保有農業生態價值。

我們鼓勵多吃台灣在地五穀雜糧,特別是有機、無毒的耕種方式生產出的五穀雜糧,揮別過去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酸化,汙染水源、威脅物種生存。

支持台灣在地農業,減少食用國外麵粉等食物,不僅可減少運輸上消耗的能源,亦可活化休耕農地、提升我國的糧食自給率、減少政府開支、增加生物多樣性、提升就業機會,創造符合台灣國土保安的農業經濟價值。

多吃一口米可改善台灣經濟

台灣的飲食習慣嚴重西化,越來越多人早餐選擇簡單帶著走的麵包、饅頭、三明治,麵條更是受到國人的喜愛,過去祖先習慣的清粥小菜已逐漸式微,國人米食的消費量不斷下降,台灣種植稻米的農夫也因為看不見市場的消費力,加上休耕補助的誘因而放棄耕作。想想,米可是與我們生活緊緊相扣,許多中文字裡,相當常見以米為部首如:粥、飯、糕、糖、糧、粱等不勝枚舉,在許多傳統節慶裡,以米為主的佳餚也佔據了我們的餐桌,舉凡粽子、碗粿、麻糬、板條、米台目等都是先人留下來的傳統米食,我們希望靠著一代代的力量,將具台灣特色的飲食文化傳承下去。

支持台灣農業不僅可降低食物運送的里程,同時支持地方經濟,讓所得回歸到在地人民。在世界人口逐漸攀升的壓力下,各國糧食需求量大增,糧價同時也節節上升,台灣目前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2%,沒有辦法自給自足,需大量依靠進口,尤其以涉及基因改造的「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為大宗,台灣種植稻米雜糧的農夫越來越少,待有一天需要依靠本土糧食時,台灣耕地已荒蕪,且也找不到農夫。

如何改變現況?只要你我願意出一點小力,人人都能小兵立大功,早餐若選擇三明治、水煎包,可以換成蘿蔔糕或是飯糰,午晚餐則選擇幾天吃米飯、粄條或米台目。至於點心呢?現在越來越多業者開發出純米製作的米蛋糕、米麵包、米鳳梨酥、米蛋捲、米鬆餅,結合在地食材,創作出更多元的米食文化,你我都能選擇改變,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參考:糧食危機關鍵報告 台灣觀察 彭明輝著

邱馨慧
關鍵字
#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