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園區修正案何來肯定呢?
林子淩
2010/10/14

環保團體9月28日在中研院提出202兵工廠部份用地興建生技園區修正案的說明會中大聲疾呼,不管是先前的九點六公頃或是修正後的四公頃,都希望中研院能放棄開發這塊台北市少數且大面積演生溼地的想法。這樣ㄧ場公開由公民參與的討論,對於中研院和環保團體與人士都是值得肯定的教育示範。至少,不須像國光石化、中科園區、台二十六線和台東美麗灣開發案,都在進入環評之後,各項錯誤的行政措施與環評錯誤才ㄧㄧ的被揭露,實為難看。就在欣慰202兵工廠公民教育的示範的同時,沒想到中國時報10月6日以社論的高度大篇幅的打壓環保團體人士的參與,且以似似而非的論點吹捧中研院開發202兵工廠必要性。這些不適論點包括:

ㄧ. 批判環保團體「全不退讓」的態度:

或許張曉風女士比喻202開發案的用語過於強烈,但是這也只是凸顯這塊台北市少數且大面積完整綠地的完整性。其實在前ㄧ次的會勘時,來自台北不同領域關懷這件事情的環保公民的立場就很清楚。為何中研院如此天真的以為集結院內各領域的專家將開發量體降到四公頃,就能改變環保公民的想法呢?馬總統與環境基本法都很清楚的宣示「環保優先」的憲法保障的基本理念,難到中研院不知嗎?

二. 降低開發量體不等於不傷害環境:

雖然中研院大張旗鼓的集結其院內專家,特別是包括院內的動植物和保育專家,將九點六公頃降至四公頃的開發。但是,讓筆者無法信服的是這些常在其他開發案為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育發聲的中研院保育專家們,為何連202兵工廠這塊綠地上有哪些動物、植物,生態,有哪些特有種,都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資料,更何況中研院ㄧ天到晚要SCI,高Impact Factor 的文章發表來直持他們的研究呢?為什麼連自己家旁邊的ㄧ塊綠地,都生產不出任何的研究論文,去說服環保公民開發這塊綠地會不影響這裡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的基本服務功能呢?

三. 「群聚」效應的謬誤:

社論中以生技發展的特殊性,強調以中研院研究能量為首的「群聚」效應為應開發202兵工廠的絕對必要性。這是非常大的謬誤。「群聚」不是生技產業才獨有的效應,光電、石化產業等等都需要群聚效應的才能發展,不然不會有中科三、四期和國光石化的大型開發案的問題出現。相對於國光石化是生產乙烯的上游,提供園區內各中下游製程的需求,中研院也想當生技製藥產業的上游,將其由實驗室發展出的成果,轉給園區內的中游廠商進行測試。然而,國光石化的理由是乙烯運輸危險,哪生技製藥的理由是什麼呢?為何如社論所說「蚊子園區」不可?有什麼東西是運輸上危險的嗎?如果群聚效應如此重要,那為什麼不可以把中研院生技相關的研究單位搬到這些已規劃好的「蚊子園區」呢?這也是ㄧ個選項,不是嗎?

四. 「環保與經濟」媒體操作的錯誤:

環境保育和適當的經濟發展絕對可以並行,而無限制的經濟發展將會帶給環境極大的傷害。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創造台灣經濟奇蹟五十年歷程中,政府利用低利、水、電、免關稅的補助獎勵投資,但這些「外部成本」所造成的污染與健康風險卻由全民吸收。今天當台灣的公民環境意識抬頭,要求這些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同時,所引發的衝突,卻被媒體二分法大成環保與經濟的兩大對抗。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是ㄧ個錯誤,而202兵工廠開發案更是另ㄧ個顯明的例子。

最後,筆者要提醒的是公民參與政府決策的時代已經到來,202兵工廠生技園區開發案已告訴我們,具有各項專業訓練的公民,從法律、環境、土地、衛生等等的領域,都積極的捍衛生存在自然台灣的基本權利。我們都要瞭解,在網路無遠弗屆的年代,既使在電子與平面媒體購買版面置入行銷,或是阻擋公民發言的機會,網路仍然是訊息發酵的最後武器。

林子淩
關鍵字
#202兵工廠
#永續綠色生活
#都市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