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造山運動成就了中央山脈,這個南北向的大山,讓台灣東部成為後山;二、三十年來因交通不便、距離遙遠,任何具繁榮指標性之產業均望之卻步,花蓮地區遲滯的經濟發展,幾乎成了一種宿命。
物換星移,曾何幾時,由於中央山脈的屏障,阻絕了因發展經濟而必須之環境開發,也因此少了因開發而產生環境破壞及河川、土壤、與空氣的污染。蓊鬱的大山、碧綠的流水、清新的空氣成了花蓮最大且唯一的資產。這些條件也成了花蓮現今及未來發展整體休閒遊憩、觀光旅遊和有機無毒農業不可或缺最重要的資源和條件。
近年,在花蓮陸續出現了幾個與環境有關的開發案,讓人不禁憂心起這塊台灣最後淨土恐將在不久的未來,只剩下讓人懷念的名詞而已。
花蓮少有污染性產業,皆為早年進駐且多位於光華與美崙工業區,集中的監控與管理,數十年來,其風險範圍未見擴大。
在縣環保局大力爭取下,極具爭議的環保科技園區悄悄地降臨並定址於鳳林鎮長橋地區,在94年中開始低調開工,預計95年8月完成園區硬體工程。
職司環境保護與監督的環保局其爭取引進之理由是;能帶動花蓮及地方之繁榮與發展,且打著一個動人的口號----社區參與,全民共生。
自土地徵收起即風波不斷的環科園區,直到開工後,才在當地居民強力要求下舉辦社區說明會,官僚制式的說明讓人錯覺環科園區之設立,真的能讓窮鄉僻壤一夕之間麻雀變鳳凰,進步又繁榮;花蓮縣亦將因環科之存在而提振整體經濟!
如果環科園區如此神妙,何以桃園、台南、高雄等三地之環科園區會荒置六七年?其他各縣市笨得不知去爭取設立的機會?這應該也是花蓮公部門沾沾自喜的原因之一吧!
於說明會時就營運內容之原物料、排放之廢污水及廢渣等三項有、無毒性,要求環保局戴文堅局長作YES or NO 之回答,局長始終迂迴拒予明確回應!不禁讓人質疑:如果環科真的能帶給地方進步繁榮,為何不能如同曼波魚季、太魯閣國際馬拉松、國際石雕藝術節、阿美族豐 年祭一般昭告縣民,廣傳資訊?又何須畏首畏尾、東遮西藏?
花蓮為什麼需要環科園區?其未來規劃進駐廠商之營運內容將涵蓋哪些內容?原物料、廢水廢渣有無毒性與污染性?廢水將排放何處?廢渣將何去何從?依 何立論推斷能為花蓮及地方帶來繁榮與進步?是否衝突緊鄰之縱管處牛奶與蜜休閒區和即將開發之18洞之高爾夫綜合休閒區之區位發展?美崙與光華兩大工業區閒 置廠房眾多,用水及電力不虞匱乏,距離花蓮港埠不遠,為何不有效利用閒置空間和既有條件?卻要選檡較遠且正發展休閒農業和遊憩旅遊方向之鳳林?...許多 的疑問,環保局均避重就輕、迂迴閃躲,就是不告訴你,怎麼樣?
我們非常憂心高污染性之原物料在長途的運輸動線及處理的過程中恐將造成二次污染!
在花蓮中區而至南區,有壽豐黃金蜆養殖區、鳳林有機無毒農業蔬菜、各式瓜果區、新光兆豐農園、光復馬太鞍濕地與廣大稻作區、玉里、富里之有機良質 米...等,都是農民們利用花蓮這麼得天獨厚的條件,經過多年的辛苦轉型與無數的失敗、挫折,難得累積今日之成果,堪為台灣傳統農業轉型典範!
94年花蓮縣政府完成「洄瀾2010 創造花蓮永續發展遠景規畫案」定稿,其中根據花蓮之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分析,結論認為適宜花蓮地區發展的產業類型計有:1.觀光產業、2.健康有機農業、3.優質生活產業、4.文化創意產業、5.綠色生技產業等五類。
現今環科園區自引進、環評、招標、發包到施工,眾多風波與抗議聲中,東偷偷、西摸摸,,其近八億之園區硬體施工即將在95年八月全部完成。
環科之引進、縣境內幾個莫名其妙、嚴重破壞環境生態的開發案,如萬里溪西寶水力發電計劃、玉里世豐水力發電計劃、東錦水力發電計劃、萬榮林道開發 案...等,縣政府那本洋洋灑灑的遠景規畫案定稿本,對應之下似乎只是一本詞藻華麗的論文,無須在乎其規畫案將來執行與否。
花東縱谷為一峽谷地形,南北狹長;夏季西南氣流,冬天東北季風,南北均霑。
環保局引進環科園區並將之落腳於花蓮中區實為不智之舉!環科未來營運之廢水、廢渣下腳料處理稍有失當,花蓮眾多農民多年辛苦的農業基礎與廣大農地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環保局長保證絕對做好廠商遴選與管控工作,絕不讓污染性產業進駐,影響環境與地方發展。百姓誰會相信政府公部門的口頭保證?為何民間環保團體要求參與遴選與監督機制公部門均遲遲不願同意?
幾十年來,台灣西部的工業開發與工業區的設立,哪一件不是受環評制度之規範與監督?現今西部之、河川、溪流,如南二仁溪、東港溪、大漢溪、淡水 河...等,不可計數的河川水無法安全使用,溪流生態物種滅絕、畸變,更擴衍至海洋及鄰近土地,畸形蛙、秘雕魚、鎘米、戴奧辛蔬果...等農漁產,桃園 RCA廠區及鄰近遭鎘、汞、戴奧辛污染之土地,南二仁溪,東港溪之養殖區因重金屬污染而列為永遠不得利用之命運!我們不希望花蓮有哪一個區塊淪為台灣西部 那種污染萬劫不復的後塵;臺灣人民因無知與未知而遭受健康上之危害風險,豈是政府公部門的幾句口頭保證就得以換取的?
環科之於花蓮,即便公部門刻意蒙蔽資訊、避重就輕、淡化環科之污染風險,以及對花蓮中區未來休閒遊憩產業發展之衝擊,其將來對這塊土地將可能造成 之影響,95年03月02日環保署張國龍署長於視察園區後的發言,可以應證我們的憂心是其來有自的。張國龍署長表示:其實,環科園區運進之原料本身就是污 染物,比起一般生產性的工業區污染量更大;而附近鳳林、光復目前正發展休閒遊憩事業,環科園區的設置,將成為此一地區唯一的汙染源--(95.03.03 聯合報)
花蓮得天獨厚的環境,好山好水好土地,由於中央山脈之屏障而苦守寒窯數十年;多年慘淡經營,未來發展主軸與方向終於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基礎;全民長年的努力心血,期勿因一個不當的錯誤決策而付諸東流,草木偃倒可以重生,環境、土地一但污染則將萬劫不復!
為了減損環科園區未來對環境、土地以及既有休閒產業發展之衝擊,未來環科園區進駐廠商之評選與營運時的監督機制,強烈要求政府公部門應公開資訊,不得黑箱作業,並開放監督機制一定比例空間於民間團體,這個目標是所有花蓮人無可旁貸之責任!
文 / 張國仁
(本文刊載於東海岸評論2006年04月號2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