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9.23_2024年經濟部與環保團體溝通會議發言單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專職律師蔡雅瀅
壹、四接:以節能、能源管理及選址適當的儲能、再生能源取代協和燃氣火力電廠及第四天然氣接收站:
一、經濟部就本題機關辦理情形(見簡報p26),似乎全盤照抄台電漏洞百出的藉口,而未針對環團訴求好好回應。分述如下:
(一)北部「地熱」潛能佳,且屬基載型能源,不需搭配燃氣火力發電:
經濟部宣稱:需考量再生能源的間歇性質,為系統穩定需有快速起停的燃氣機組搭配。惟查:
經濟部曾公開主張:台灣北部適合發展地熱,尤其宜蘭的地理張力結構提供豐富地熱資源,有非常多的業者希望投資 。且本次民間提案1-13、1-14亦要求以地熱作為台灣廢核主要替代能源、加強地熱等再生能源。而地熱不受日夜及天候影響,可24小時穩定發電,不須搭配燃氣火力電廠,不該拿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當藉口,開發燃氣火力設施。
(二)燃氣轉燃氫技術尚未成熟,應直接發展地熱、屋頂型光電等相對成熟的再生能源,且過渡能源不應摧毀永續生態:
經濟部宣稱:短期以燃氣機組作為過渡的橋接能源,並持續跟進國際氫能混燒/專燒維運技術,待相關技術成熟後燃氣機組將轉型為混氫、純氫機組,已達成整體電力供應去碳化。惟查:
1、氫能混燒/專燒技術既尚未成熟,興建高碳排的燃氣火力發電廠,並寄望未來技術成熟時可以轉型氫能,不如直接發展技術相對成熟的地熱、屋頂型光電,避免氫能轉型失敗,妨礙減碳目標之達成。
2、《氣候變遷因應法》第4條已明定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環境部亦提出2032年減碳40%目標。協和燃氣1號機預計2030年商轉、2號機預計2034年後商轉,四接預計2032年完工,對照減碳目標,協和四接未來有高度閒置風險,應直接轉型再生能源。
3、況協和四接預計填埋「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高碳排、高空污天然氣只是過渡能源,不應摧毀永續生態。
(三)再生能源潛能應以整個北部地區盤點,而非侷限於協和場址:
台電代表稱:協和電廠地熱潛能無法與260萬瓩火力機組相比。惟查:
除「協和」外,北部尚有「深澳」、「核四」,甚至除役後的「核一、二廠」,過去曾被提到轉型為再生能源電廠。利用電廠除役後的閒置空間轉型,不僅生態影響較小,且已有現成饋線,可降低開發成本。政府既稱2050年再生能源要佔60至70%,經濟部應確實盤點北部適合發展再生能源的場址,並取代新建大型燃氣火力設施。
二、扣除北西支援420萬瓩,北東尖峰缺口50萬瓩,可以「節能、能源管理及選址適當的儲能、再生能源」取代,不應將興建260萬瓩燃氣火力電廠,當作唯一方案:
經濟部稱:預估2025年起北東電網用電需求將達600萬瓩以上,屆時電源僅剩和平電廠130萬瓩,尚有470萬瓩需由外部供給。若新建2部燃氣機組(共260萬瓩),有外部供給壓力可下降至210萬瓩,因此北東電網迫切需求。惟查:
(一)經濟部曾以「協和除役」及「北北基桃近一千萬人用電需求」為由,在桃園開發三接及大潭電廠7、8、9號機(裝置容量合計316萬瓩,超過協和);面對四接爭議卻將北部切割為北東、北西,主張協和除役後也必須轉型大型火力電廠,實有違誠信。
(二)台電曾於2022年7月7日召開記者會稱:扣除北西支援420萬瓩,北東尖峰缺口50萬瓩。其後卻改口主張北東缺口470萬瓩,避談北西支援,甚至將自己提出的50萬瓩,說成「錯誤資訊」,實有違誠信。
(三)政府既然要推「深度節能」,且台電所稱北北基新增用電,如「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六堵科技園區」、「七堵創新商圈」土地尚未完成整合 ,北東未來電力需求,是否如台電宣稱的那麼高?顯非無疑。經濟部應就北東未來電力需求,提出更明確可信的數據。
(四)「尖峰」用電只佔2%時間,台電曾刊登廣告倡議「推動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是世界趨勢,比不斷增加發電機組更經濟、更友善環境」 ,應在協和替代方案中落實,而非堅持興建大型火力電廠。
(五)經濟部應針對民間倡議的「節能、能源管理及選址適當的儲能、再生能源」替代方案,逐項提出切實的數據回應:
1、全國、北部及北東地區「深度節能」潛能(如:簡報p28所列各年度深度節能目標,均超過協和電廠2023年發電量23.29億度);
2、尖峰時段透過「能源管理」,可在在全國、北部及北東地區抑低的負載量(如:經濟部能源署《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核定本》設定2025年需量反應參與目標2.8GW,估算可抑低1.96GW,相當於中火3.5部機組;2030年量反應參與目標3.0GW,預估抑低2.1GW,相當於中火3.8部機組);
3、全國、北部及北東地區興建中及計畫中的「儲能設施」(如:媒體曾報導台電規劃將深澳電廠轉型為500MW儲能電廠 ;台泥預計在花東開發超過800MW儲能 等);
4、全國、北部及北東地區「地熱」及「屋頂型光電」等再生能源潛能。
2023.09.10自由時報「綠能需求大增 深澳電廠擬蓋全台最大儲能基地」報導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603939
2023.11.24理財周刊「台泥(1101)儲能系統通過台電測試 有望創造10億年營收」報導
https://www.moneyweekly.com.tw/ArticleData/Info/Article/132882
5、興建中及預計興建的各項輸配電設施,完工後,可提高北西往北東之輸電量數額(如:2022年7月台電召開記者稱北西往北東輸電能力僅420萬瓩,還有50萬瓩缺口,其後,2023年5月松湖變電站取得建照;2023年7月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北區一期、北區二期、變電所改建一期等各項電網改善計畫。相關工程完工後,北西往北東的輸電能力究竟會增加多少?應提出數據具體說明,而非已在北西蓋了一堆火力電廠,卻堅稱電力無法送到鄰近的北東,一定要在北東蓋大型燃氣設施。
(六)依112年版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協和新一號機預計2030年商轉,而該年度至2033年夜間峰備用容量率均超過23%,扣除協和新一號機裝置容量後,亦均超過20% ,電力充裕,顯無開發之急迫性。應盡早轉向,以節能、能源管理、儲能及再生能源取代。
三、經濟部以加上早已除役的協和一、二號機及高於空污管值數倍的排放量,計算協和改建後的空污減少量,顯有誤導之嫌:
經濟部宣稱:協和電廠興建2部燃氣機組,取代原有4部燃油機組。除有助
於減碳以外,亦可以減少96%空污,同時維持北部穩定供電。惟查:
(一)協和一二號機已於108年底除役多年,台電為誇大空污減少量,仍以4部燃油機組作為比較基準,並不合理。
(二)基隆電力業排放標準硫氧化物總量不得超過4,725公噸/年,氮氧化物總排放量不得超過2,330公噸/年;而台電宣稱協和轉燃氣空污減量96%的計算基礎,卻是硫氧化物17,465公噸/年及氮氧化物10,001公噸/年 ,分別為空污管制值的3.7倍及4.8倍,拿依法根本無法排放的超高空污值做為比較基準,顯係誤導。事實上,協和電廠為符合空污管制要求,2023年友善降載減排557次、自主降載減排9次,兩部機組使用率分別僅28.69%及26.52%。
(三)經濟部長期縱容台電以誤導資訊登廣告洗腦國民 ,甚至連回應民間提案,也是直接引用台電的誤導資訊。希望經濟部未來就協和議題,能有多一點的查證與判斷,不要全盤引用台電的說詞哄騙、敷衍民間。
(四)協和改建後,碳排量預估高達623萬公噸/年,約為近年協和實際排碳量的2.5至3.4倍;經濟部宣稱改建燃氣機組「有助減碳」,有欺騙之嫌。
四、某學者對外放話,協和電廠如不轉燃氣,燃油將燒永遠、永遠。惟協和電廠自1977年啟用至今,設備已十分老舊,近年更是長期低度使用,未來是否堪用,本非無疑。希望協和除役後,盡早拆廠轉型再生能源,切勿以不要燃氣污染,就得忍受燃油污染要脅國民。
貳、應整併中油、台電天然氣業務,避免兩大國營事業惡性競爭破壞生態:
一、經濟部只強調燃氣發電於近年將快速提升到50%,卻輕忽為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法定目標及2032年減碳40%,過度投入高碳排的燃氣設施,日後將因「碳鎖定」效應,阻礙低碳轉型;或造成資產高度閒置,浪費國家資源。
二、中油與台電兩家國營企業惡性競爭,擠在台中港各自開發天然氣接收站與輸氣管,不僅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更威脅台灣白海豚生存。希望兩家公司在台中港能整合,儘量利用已開發範圍,停止向外擴張入侵台灣白海豚棲地。
三、位於麥寮港的台塑六接已通過環評,六接對全國燃氣供應的影響,應納入評估,避免在全國各地過度開發燃氣設施,不僅浪費資源又破壞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