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區域分化 強推協和火電
日前經濟部刊登臉書廣告,宣稱:台灣整體不缺電,北部電廠除役而用電持續增加,2023年北部發電750億度,但用電931億度,不足部分,靠中、南部輸送,呼籲支持協和四接,否則桃園以北的大型資料中心無法供電云云[1]。
(資料來源:截取經濟部臉書廣告圖片關於北、中、南、東各自包含縣市部分)
經濟部計算北部電力供需時,包含新竹;限制北部用電時,卻排除新竹
然細看經濟部臉書廣告圖片中的「北部」:包含「新竹縣、新竹市及連江縣」,但以電力設施不足為由,拒絕供電資料中心,卻僅針對「桃園以北」,不含新竹縣市。
查2023年新竹縣市用電量共210.29億度[2],同年新桃電廠發電19.84億度[3]、新竹縣市光電購電量共2.6億度[4]、香山風電0.17億度[5],若北部電力供需只計算至桃園(含)以北,不計入新竹縣市的用電及發電量,北部用電降為720.71億度,發電降為727.39億度,供需大致平衡。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_地方電力智慧分析工具_懂能源網頁)
早期電網劃分,「北部」指新竹縣鳳山溪以北,包含新竹、桃園交界處的新桃電廠及一小部分的新竹縣,不含用電量高的竹科及大部分的新竹縣市,當時北部電力自給自足。
其後政府為在北部開發深澳燃煤電廠,變更北部定義,改為包含整個新竹縣市,並以「北部缺電」為由,力推深澳燃煤電廠。2018年5月間遭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質疑:北北基桃宜過去數年發電量大於用電量,卻利用分區定義創造北部缺口[6]。其後在各界反對下,深澳燃煤電廠計畫取消。
如今經濟部故技重施,明明扣除新竹縣市,北部電力供需平衡;且苗栗通霄電廠到竹科規劃興建3GW直供幹線,竹科分類在中部更為合理。為強推協和四接,以北部用電大於供電,為避免中南電北送為由,限制「桃園以北」供電。計算北部電力供需時,包含新竹縣市;限制北部用電時,則排除新竹縣市。
北部火力電廠多,再生能源少,應優先發展再生能源
北部共有大潭、林口、和平、協和、海湖(長生)、新桃、國光等7座火力電廠,裝置容量共1,432.34萬瓩;中部則由台中、通霄、麥寮、星彰、星元等5座火力電廠,裝置容量共1,255.48萬瓩;南部則有興達、大林、豐德、嘉惠、南部等5座火力電廠,裝置容量共991.76萬瓩,若加上明年除役的核三,則為1,086.86萬瓩。可知:北部火力電廠較中、南部多,就算扣除即將於今年底除役的協和3、4號機100萬瓩,火力電廠的裝置容量剩1,332.34萬瓩仍為各區最高。2023年各區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則為:北部181.1948萬瓩、中部819.2820萬瓩、南部595.4966萬瓩、東部49.8571萬瓩。可知:北部再生能源遠較中南部少。
本人曾致電請教台電系統規劃處劉建勳處長:為何北部火力電廠不比中南部少,但長期觀察網站上的公開資訊,似乎總是優先調度中南部電力?只有深夜及清晨才會翻轉過來,變成北部供電大於用電。對方回應以:依照「綠電先行」規定,再生能源要優先調度,而中南部的再生能源遠比北部多。
查電業法第8條第1項明定:「輸配電業應負責執行電力調度業務,於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下,應優先併網、調度再生能源」,綠電先行既是法律規定,且可減少火力發電產生的空污、碳排等問題,台電依法優先調度再生能源並無問題。
但北部已有大量火力電廠,卻僅有較少的再生能源,若北部要新增電力設施,理當優先發展再生能源,而非火電。否則北部蓋再多火力電廠,還是可能因「綠電先行」規定,優先調度中南部的再生能源。
高雄興達電廠1號燃煤機組除役後,規劃改建50萬瓩生質能電廠[7],以增加南部再生能源量;為何基隆協和電廠除役後,只能填埋「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犧牲基隆港市及國防安全,改建年排623萬噸溫室氣體、1,221公噸空污的協和燃氣火力電廠,而不能改建再生能源電廠?
美國科技巨擘Google公司與地熱電廠合作,以先進地熱技術為其內華達州的資料中心供電,並規劃在6年內,將地熱發電量由3.5MW,增加到115MW[8]。而經濟部一方面宣稱:北部適合發展地熱[9]、要全力推動地熱[10];另方面卻以桃園以北5MW以上資料中心不供電,強推高碳排、高空污的協和燃氣火電。
台灣本島核火電廠分布
北部 | 電廠 | 縣市 | 類型 | 台電/民營 | 裝置容量(萬瓩) | ||
大潭(1~9) | 桃園 | 氣 | 台電 | 761.62 | |||
林口(1~3) | 新北 | 煤 | 台電 | 240.00 | |||
和平(1、2) | 花蓮 | 煤 | 民營 | 129.72 | |||
協和(3、4) | 基隆 | 重油 | 台電 | 100.00 | |||
海湖/長生(1、2) | 桃園 | 氣 | 民營 | 90.00 | |||
新桃(1) | 新竹 | 氣 | 民營 | 63.00 | |||
國光(1) | 桃園 | 氣 | 民營 | 48.00 | |||
北部火電小計 | 1,432.34 | ||||||
中部 | 台中 | (1~10) | 台中 | 煤 | 台電 | 550.00 |
共578.00 |
(油1~4) | 台中 | 輕油 | 台電 | 28.00 | |||
通霄(1~6、9) | 苗栗 | 氣 | 台電 | 395.19 | |||
麥寮(1~3) | 雲林 | 煤 | 民營 | 180.00 | |||
星彰(1) | 彰化 | 氣 | 民營 | 50.69 | |||
星元(1) | 彰化 | 氣 | 民營 | 51.60 | |||
中部火電小計 | 1,255.48 | ||||||
南 部 | 興達 | (3、4) | 高雄 | 煤 | 台電 | 110.00 |
共332.60 |
(新1~5) | 高雄 | 氣 | 台電 | 222.60 | |||
大林 | (1、2) | 高雄 | 煤 | 台電 | 160.00 |
共215.00 | |
(6) | 高雄 | 氣 | 台電 | 55.00 | |||
豐德(1~3) | 台南 | 氣 | 民營 | 211.38 | |||
嘉惠(1、2) | 嘉義 | 氣 | 民營 | 121.00 | |||
南部(1~4) | 高雄 | 氣 | 台電 | 111.78 | |||
核三(2) | 屏東 | 核 | 台電 | 95.10 | |||
南部核火電小計 | 1,086.86 |
(作者整理自台電網站等公開資訊)
202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
區域 | 縣市 | 裝置容量(單位:萬瓩) |
北部 | 宜蘭縣 | 20.3066 |
基隆市 | 2.4645 | |
新北市 | 28.4462 | |
台北市 | 7.5340 | |
桃園市 | 96.8426 | |
新竹市 | 5.8024 | |
新竹縣 | 19.7876 | |
連江縣 | 0.0145 | |
北部小計:181.1948 | ||
中部 | 苗栗縣 | 107.0690 |
台中市 | 195.3733 | |
彰化縣 | 295.1304 | |
南投縣 | 47.7501 | |
雲林縣 | 171.4541 | |
金門縣 | 2.5051 | |
中部小計:819.2820 | ||
南部 | 嘉義縣 | 105.1494 |
嘉義市 | 4.4736 | |
台南市 | 244.1238 | |
高雄市 | 107.7571 | |
屏東縣 | 126.1684 | |
澎湖縣 | 7.8243 | |
南部小計:595.4966 | ||
東部 | 花蓮縣 | 42.0328 |
台東縣 | 7.8487 | |
東部小計:49.8571 |
(作者整理自台電網站)
落實深度節能 取代協和火力電廠
協和燃油電廠2023年發電量僅23億度,約佔該年度全國用電量0.8%[11]。而經濟部另一則臉書廣告,倡議深度節能,並具體指出:大用電戶,導入智慧、低碳系統;中小用戶,媒合ESCO(能源技術服務業者)診斷輔導節能;一般住宅,家電汰舊換新補助再延長。主張:促節能206億度,省下全國約7%年用電量[12]。而該數字,相當2023年協和燃油電廠年發電量的9倍。實應落實深度節能,取代協和火力電廠。
經濟部以「改善中(南)電北送」為由,強推協和四接。卻未解釋:為何北部電力供需計入「新竹縣市」和離島的「連江縣」;限制供電卻只針對「桃園以北」?尤其北北基桃宜五縣市電力原本供需平衡;計入用電量高、發電量少且過去曾分類在中部電網的新竹縣市,才成為用電大於發電。
北部的火力電廠數量,已超過中部,也超過南部。欲達區域平衡,需要的不是在北部蓋更多的火力電廠,而應落實深度節能、能源管理,並在北部發展再生能源,取代高碳排、高污染火電。
(蔡雅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
本文已於2024年8月20日投書於環境資訊中心
[2] 經濟部能源署_地方電力智慧分析工具_懂能源網頁
https://leat.twenergy.org.tw/
[3] 資料來源:新桃電廠112年年報
https://resource.iyp.tw/static.iyp.tw/38392/files/22adc4fd-60c7-4153-9843-ce9bebe2beb5.pdf
[5] 資料來源:112年台電電業年報
https://www.taipower.com.tw/media/5l2m0fjp/112%E5%B9%B4%E9%9B%BB%E6%A5%AD%E5%B9%B4%E5%A0%B1.pdf
[6] 綠盟:環評大會深澳案 經部與台電數據有灌水嫌疑
https://e-info.org.tw/node/211486
[8] Google與公用事業合作 以地熱為資料中心供電
[9] 地熱發電 經濟部列最重要新興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10] 經濟部長專訪/郭智輝:全力發展地熱與氫能
[11] 資料來源:112年版台電電業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