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規劃、1999年動工興建的核四廠,爭議3、40年,歷經1986年車諾比核災、2011年福島核災,兩次全球核工業衰退與反核浪潮,於2014年進入封存。2021年12月18日全國性公投第17案「核四商轉」公投,以4,262,517票不同意,佔52.84%,未通過。
台灣國土面積狹小、地震頻繁,核事故風險高且後果無法承受,核廢貯存場址難尋,不適合發展核電。本會長期投入反核運動,除協助居民提出核電、核廢訴訟;參與相關環評、公聽會、聽證會、現勘、核安演習等活動;亦積極參與記者會、投書、街講、演講等倡議行動;並在參與起草的藻礁公投理由書中清楚載明:「提案人支持「非核減煤」政策。惟欲落實該政策,提高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無須犧牲藻礁,而應慎選天然氣接收站場址」[1]。可惜公投的高度政治動員,同日投票的「護藻礁」與「反核四」,仍被操作為二元對立。
2021年核能在台電裝置容量結構僅占5.6%,發購電量結構亦僅佔10.8%,比例不高。核一廠及二廠1號機已在除役階段;核二廠1號機及核三廠運轉執照也將陸續於2023年初至2025年中到期,且均已超過延役申請期限,加上核四商轉公投未過,核電在台灣逐漸退場已成定局。
未來能源轉型課題,應重視節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儲能、需量反應等能源管理。能源供需思維,也該由過往不惜犧牲生態與健康,無止境滿足耗能需求的「以需定供」;轉向審視環境與健康承受力,決定能供應的電量的「以供定需」。並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推動電價合理化,促使產業願意積極節能。
(資料來源:台電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