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王國」觀後感】— 過度消費、降級回收與南營國家工作者的人權
有幸搶先看了「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心裡只能以百感交集來形容。
在2017年七月,筆者參加全球減塑會議時,認識了加州柏克萊回收中心的成員,以及一位華裔的NGO工作者;而這兩者剛好代表了這龐大消費/供應鏈兩端的角色:美國回收中心成員將無線追蹤器偷放在將送往回收的巨大塑膠塊中,一路追蹤至香港,再從香港進入中國。而華裔的NGO工作者則鉅細彌遺地描述這些來自北營國家(Global North,泛指收入條件佳的歐美等國)的塑膠垃圾在廣州省的兩個回收廠是如何分類、加熱處理與重新造粒。
在影片中可看到分類工人們在貨真價實的「塑膠垃圾山」中徒手將不同的塑膠分類成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其實這些工人個個身懷絕技:有些廢塑膠他們看一眼或摸一下便知道是屬於哪類塑膠,再難分辨些的,就點把火燒一下,聞聞那煙的味道—分類錯誤的機率幾乎等於零。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各位也將看到他們及其子女的生活環境:在垃圾堆中鑽隧道玩耍、撿拾還沒開封過的塑膠氣球自己玩、用沒價值的塑膠廢物代替柴火燒來煮飯、在製造再生粒料的鐵皮工廠中以污水洗臉...無形之中這些孩子從小就接觸了燃燒聚氯乙烯(PVC)會產生的戴奧辛,以及各種添加於塑膠中的有害物質—重金屬鉛、塑化劑、溴化阻燃劑等等;這些有害物質具有阻礙孩童智力發育、增加過動症與性早熟等特性,讓筆者看到這裡著實為這些孩子捏把冷汗。
而塑膠中的有害物質,在重新造粒之後就不再是問題了嗎?正好相反。由於分類工人只管分好塑膠種類,卻不管其塑膠來源—舉例來說,有些來自於家電、裝潢用的塑膠類內含大量的溴化阻燃劑(一種內分泌干擾素,或稱環境賀爾蒙),但同樣在分類後被拿去造粒,而這些回收塑膠造成的塑膠粒料在中國將用來製作各式各樣的塑膠產品—包括兒童玩具。個人揣測這可能是2017年初歐美國家發現中國製兒童玩具中含有過量之溴化阻燃劑的原因之一。
而在七月,中國也正式向WTO宣布不再進口含廢塑膠在內的四大類廢棄物,但故事不會因此而結束:首先受害的就是片中這些塑膠回收工人—在受塑膠毒害多年後又將面臨失業;同時可靠消息指出這些廢塑膠無法輸入中國後,將轉而輸入到泰國與越南等國家,如此一來,同樣降級回收,回收後塑膠原粒本身便內含有害物質的問題不會被解決。只是換了另一批受塑膠毒害的工人罷了。
看完此片,也請各位在消費包括塑膠的任何產品時,先思考三分鐘,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些產品?會用多久?過度的消費主義並不會讓我們更快樂,只會製造出更多的受害者—包含我們自己。
[限時付費搶先看]
[作者簡介]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減塑與生態保育研究員 孫瑋孜
經歷:環保署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委員
致力於使用科學的手段,促使人們降低塑膠用品的產生及塑膠廢棄物所造成的汙染,並以推動「塑膠源頭減量」做為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