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富了誰?從「巴拿馬文件」思考TPP
這幾天以來最具震撼力的國際新聞,大概就屬「巴拿馬文件(Panama Papers)」了。我們過去只偶爾在媒體上聽到或是電影中看到,有錢人如何如何把大批資產(或「黑心錢」)藏在海外洗錢或逃稅的情節,隨著收到原件的國際媒體報導,鋪天蓋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且連習近平、普丁等等「大人物」都榜上有名,讓人想不注意也難。
或許很多朋友和我們一樣,看到媒體點出的巴拿馬文件相關人物,首先的念頭就是:「只要台灣哪個人出現在名單上,想必就是貪贓枉法的政商名流!」持平而論,國人「成立離岸公司」的行為本身並不違法,而出現在巴拿馬文件中的個人和公司行號,也不一定就是違法。雖然如此,我們不妨再仔細一點想想,除了企業正常的營運活動之外,個人必需以離岸公司方式持有的資產,想來不出「不法取得的資產」和「不願被課稅的資產」兩種。
只是這和TPP有什麼關係呢?先從不法取得的資產如何「洗錢」說起。一般想到洗錢的手法,大概不外乎購買房地產、古董、藝術品等高價商品,或者跨國匯兌等方式;而另一種洗錢則是以「跨國貿易」的方式進行:以不法所得在外國購買實體商品運回本國,再於本國轉賣出售,而合法地變為當地的貨幣,即可將這些不法所得洗為合法的收入。進一步說,如果外國的出口商和洗錢者勾連,將高價值的出口品以低價售出,則洗錢的效率更高,例如:出口業者賣出價值200萬元的IC面板,卻僅向進口業者收取100萬元,而進口業者再將IC面板以原本的價值200萬元轉手賣出(如示意圖)。
Image credit: Combating Terrorism Technical Support Office(圖片來源:反恐技術支援辦公室)
有甚者,倫敦政經學院的Julia Gray教授去年底在瑞士研究機構舉辦的的演講活動中已經指出,如果洗錢交易的商品原先有關稅,則貿易協定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減免關稅」,即會增加洗錢的利潤,並且已經有實證證據顯示,過去若干貿易協定已經造成此類洗錢活動增加。另一方面,國家稅收是重要的所得重分配手段,如果在貿易自由化、經濟成長以後,得利的高所得者不願如實繳稅,將大筆「不願被課稅的資產」移往海外,而你我平常百姓卻一毛稅金也躲不過,那麼洽簽貿易協定恐怕只有讓國內的貧富差距更大而已。
照這樣看來,我們犧牲了產業、環境、健康換來的TPP,和TPP代表的「貿易自由化」,到底讓誰得到了好處?我們數十年來奉為圭臬的「自由貿易」,究竟富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