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海洋未來的行動方案:「海鮮的美味輓歌」與「Four Fish:人‧魚‧海的兩種未來」
陳凱眉
2013/05/29

圖片:左摘自時報閱讀網,右摘自臉譜出版社部落格

 

編案:6/8就是世界海洋日了。關心、憂心海洋與海鮮永續的人都應該來讀讀這兩本書。「海鮮的美味輓歌」的產地之旅讓你瞭解到餐桌 上的美味可能來自破壞環境的補撈方式,或是增加健康風險的養殖方法;「人魚海的兩種未來」則提出,少吃魚可能無法阻止海洋崩壞,而以友善環境的養殖取代對野生 族群的補撈,可能是海鮮這道美味永續的未來。

本文同步刊登於:上下游News&Market網站

 

此篇是我讀了兩本書「海鮮的美味輓歌」「Four Fish:人‧魚‧海的兩種未來」的比較心得。看了這本兩書後,我開始對如何阻止海洋生態崩壞,與解決人類日增的海洋蛋白質需求很有興趣,但至目前為止,我對此議題的瞭解尚只限於這兩本書。之後想從這兩本書裡看到的觀察與觀點出發,來看看台灣的海洋問題與海鮮背後的故事。


一直以來我不太喜歡吃海鮮,因為對海鮮的食用安全沒有信心。但到現在,我越來越覺得實際上是因為:我不瞭解它們,所以找個理由讓自己以為我不喜歡他們。直到看了「海鮮」一書,我對它們大感好奇,也非常想體會到海鮮的美味。


海鮮的美味輓歌:從產地到餐桌的真相

去年讀到關於海洋生態最精彩的一本書莫過於「海鮮的美味輓歌」(其實也只讀了這一本XD)。本書除主題吸引我之外,作者極好的文筆,加上譯者絕佳的翻譯功力,使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海鮮」一書是身為老饕的作者跟著9種海鮮,從餐桌追到產地的故事。本書讓我從單純對海洋生態的關心,從此延伸到海鮮文化與海鮮產業對海洋生態影響的議題。作者足跡遍佈全球的海鮮販賣與食用現場:印度的養殖蝦業、東京築地魚市場的黑鮪魚拍賣、上海賣佛跳牆的餐廳。

我雖曾好奇海鮮如何來到餐桌,但卻不曾瞭解這段旅程,本書為我們揭開了這層神秘的面紗,大開了我的眼界。書末作者也積極與負責任地向提出阻止海洋生態惡化的行動方案,如:哪些魚儘量不要吃,該怎麼挑魚吃。

我們多少對藉消費者的覺醒來阻止海洋生態崩壞帶有樂觀的期望。只是,我心裡總存在很大的疑惑:少吃一口魚真的能救海洋嗎?其實我是持保留態度的,相較下我反而比較期待藉由改變政府政策來做。縱使很多人都對消費者運動抱持悲觀,但好像也說不出不繼續做下去的理由。



人魚海的兩種未來:人與海共存提案

「人魚海」這本書去年(2012)底才出版,作者是個釣客,全書只講4種魚。本書令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除了觀察與解讀海洋生態危機外,更以海洋資源永續與人類海鮮食用永續兩條路線,提出未來我們該如何面對海洋與食物。我在本書看到超越消費者運動來思考的人與海共存提案!

本書直接且精僻地點出消費者運動的有限性,也分析和討論政府和NGO多年來在保育海洋的努力和策略失為何失敗的原因。作者認為,若無法降低全球的海鮮需求量,又想拯救日益崩壞的海洋,我們就應該積極地面對與處理兩個問題:

1. 發展友善環境的可持續養殖,以適合養殖的魚種供應全球。
2. 扭轉人類認為野生魚類只是食物的看法:換回大眾對這些魚類是一個物種的尊重,要吃他就要承擔它因數量稀少帶來的高價與社會觀感的譴責。

看完「人魚海」發現有太多比「海鮮」更令人振奮的觀點與可能性。「海鮮」可能只能召喚到本身帶有保育信仰的人,卻也可能無法說服大多數的一般消費者:喜歡吃海鮮為什麼需要想那麼多?

「人魚海」卻提供我們回應或許是消費者運動裡最大的難題:解決海洋危機就是要少吃魚。如過跳脫這個二元框架,是不是有另一條路,是我們可繼續食用美味的海鮮,也可慢慢地救回海洋?

「人魚海」精彩的原因,就是作者不只是呈現問題,還將過去解決方案的失敗走了一遍,並且務實地思考與提出討論:未來人與魚要一起生活,該如何走?本書的行動方案非常值得NGO工作者思考,向民眾教育,並向政府遊說。


期待能夠不犧牲環境獲得美味的海鮮,能永遠擁有美味才是真正的幸福。

陳凱眉
關鍵字
#海洋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