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撤銷中科三期環評,現在中科三期的進駐廠商已進退不得,此案凸顯出環評審查問題,與政府是否有反省的擔當,如果國科會和政府官員都不遵守司法判決,如何要求小老百姓也守法?
環評審查新開發案都是針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等3個層面的影響性做審查,中科一期、二期的環評審查很快就通過,第三期拖得比較久,主要有2個原因,第1是中科第三期是首度有保育人員進入環評委員會,以在環評的過程中,委員會就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做內部溝通。
第三期拖得比較久的第2個原因是,中科三期環評之前,有個重要的背景。2005年世界經濟論壇(WEF)提出永續指標,一共146個國家參與評比,從自然資源、經濟架構、海洋資源、人口壓力、政府清廉性等方面來衡量國家能持續多久,結果台灣排第145名。
台灣環評委員覺得這個結果很嚴重,他們對於中科三期的開發也因為WEF的報告而趨於慎重。當時環保署壓力很大,因為中科三期的案子實在拖太久了。國科會沒有環評的通過,就不能動工,影響後續的廠商進駐。當時有立法委員和地方縣議員不斷向行政機關遊說,要求中科三期儘早開發。
環評審查需有充分資訊
在中科三期環評的審查過程中,環保署已有中部空氣污染的報告,作為環評委員,我們需要知道這裡蓋新工廠會對環境造成什麼衝擊。但環保署以最新的空污報告未經公布程序,無法當作背景資料為由拒絕提供給環評委員,只能用5年前的數據,使得資料與現況有所誤差。
其實包括核電、蘇花高速公路等任何重大開發案,人民都可以接受,但前提是資訊要完整,民間有參與的機會。中科三期的範圍包括后里和七星農場2地,在環評審查的過程中,環境資訊不足,也剝奪人民參與決策的機會。
這次最高行政法院作出判決,國科會還是決定繼續興建不用停工,這會讓民眾懷疑國科會此舉是想要「就地合法」,而且行政法院的判決,已顯示中科三期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受到質疑。台灣有憲法、法律和行政命令不同的位階,如果台灣把政策放在最上位,這就是威權時代的思維。立法院不管什麼通過什麼法律,若行政部門想要的就一定要到,這將違背法治國家應有的基本規範。
現在中科三期的進駐廠商已進退不得,其實法院的判決並沒有要求業者停工或不停工,因為這是環保署和國科會的決定。目前環保署已表明,停不停工的決定在國科會,國科會應自問:法院撤銷中科三期的環評處分的判決是對嗎?要替廠商申請國賠嗎?
台灣需有自省能力的政府
以前雲林縣林內鄉要蓋焚化爐,完工率已達98%,相關的行政許可同樣也遭到法院撤銷,開發單位最後決定,剩下2%未完工的部分不續建,最後是以國家賠償收場。以中科三期的停工爭議來看,就好像你要到高雄,上了高速公路才知道走錯方向,難道還要一直往基隆開嗎?
環評審查結果只有「不得開發」、「有條件同意開發」、「進入第2階段環評」3種選項,我認為中科三期應該要進入第2階段環評。現在中科三期所有動工行為都是違法的,沒有通過環評,所有的開發許可都無效,因為撤銷環評,就視為此案從來就沒有被許可。如果國科會和政府官員都不遵守司法判決,如何要求小老百姓也守法?在這事件中,我沒有看到具反省檢討能力的政府機關。
官員常說中科三期的開發可帶來不少就業機會,為國家創造不少產值。其實就業問題在社會環評項目裡,已納入考慮與討論,我要問的是,新的開發案雖創造新就業機會,但也會犧牲掉農業、小工廠的就業機會。政府不能只顧到大公司,忽略了小公司存在的價值,而且這裡所謂的工作機會也很令人好奇到底是怎麼樣的工作機會。
以這些電子大廠而言,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恐怕是給外國人。過去竹科有5~6%是外國人,現在恐怕不止。廠商希望不斷擴大開放外國人才進來台灣,如此一來台灣的就業機會也會跟著增加嗎?台灣被洗腦很久了,和美國一樣,台灣不希望農業的發展,工廠聽話、好管理,於是就要工廠不要農場。
GDP成長需付出代價
在中科三期環評的過程中,我問過官員,政府的工業局有1,000多公頃土地閒置,為何要在后里、七星農場再開個工業用地?官員告訴我,廠商想要在這邊蓋廠。既然政府配合廠商劃定科學園區土地,是否可以其它配合廠商的方法與政策,例如彰濱工業區交通不方便,政府可以協助解決,而不是像現在,廠商要這塊地蓋工廠,政策就要跟著配合,對於閒置的工業區土地卻無法充分招商利用。
台灣除了98%以上的能源要進口之外,台灣有多少糧食需靠進口?台灣只發展工業,自產糧食不重要嗎?台灣的產業愈來愈集中,愈來愈像南韓,例如石化業、面板業、半導體業都有此現象。
台灣官員喊出要發展「低碳經濟」,問題是政府有沒有總量的觀念?不能只有單一能源產業碳量的觀念。例如綠色能源裝置要佔總發電量的12%,但是台灣在建立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電廠的同時,火力發電廠卻還是繼續蓋。如果台灣訂出1年排放不可超過多少量的二氧化碳,這樣的政策才有意義。
台灣的土地不斷開發,說是可促進經濟成長,但經濟成長一定好嗎?現在很多國家發現GDP只能是參考。國家只要參考GDP就夠了嗎?曾有媒體調查台灣各地區人民的快樂指數,結果第1名是澎湖。雖然澎湖是離島,但澎湖人很快樂。GDP有其代價,但在這方面我們的政府偏向報喜不報憂。
政府希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但外資不一定都是好的,台灣政府要做的是去吸引好的外資。好的外資喜歡什麼,他們喜歡自由、民主、法治和好的環境品質;壞的外資喜歡什麼?他們喜歡沒有管制,最好空污法、勞基法都廢止,他們馬上來台投資設廠。其實包括我在內,很多外國人很喜歡台灣,一開始來台灣工作,喜歡台灣的生活品質,進而關心台灣的社會和環境,政府再發展經濟的同時,真的要多多注意這些相關問題的深層意涵。
2010/02/11-莊衍松(電子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