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蠻野心足的成員參與了國家地理協會關於「灰臉鵟鷹」遷徙的紀錄片拍攝(灰臉鵟鷹 Butastur indicus舊稱「灰面鷲」,因每年十月過境南台灣,又有「國慶鳥」之稱。)在這部紀錄片中提到台灣的獵捕問題,一直到八零年代末期都還非常嚴重。七零年代末期時,合法出口的禽皮每年高達五萬張。台灣受到國際輿論壓力,引起大量人民抗議後,大部分獵捕行為才受到遏止。
台灣政府要等到人民的抗議聲浪引起國際注意後,才開始採取行動;儘管政府係因情勢所逼,不得有所行動,但是當大規模獵捕行為停止後,台灣的形象也此提昇了,而且對於馬爾他、義大利、希臘、賽普勒斯等其他獵捕猛禽依舊盛行之歐洲國家,台灣亦可作為他們的榜樣。
拍攝野生動物紀錄片對於推廣保育工作相當有幫助,但在拍攝時必須小心謹慎,千萬不能干擾到拍攝的主角。例如一大群吵雜的攝影團隊現身在禽鳥繁殖棲息地,是相當不合常理的,如果要拍攝巢居動物,只能由「偽裝」過的攝影師從事之,或許另外再加上一名技術助理,或攝影指導,而該名攝影指導同時也可作為攝影師的技術助理。
英國對於野生動物的拍攝,訂定相當嚴格的行為規範,像國家地理協會所拍攝的影片,必須確保拍攝過程符合英國野生動物拍攝的標準,才能在英國及大部分歐盟國家播放。
我們期待台灣有越來越多保育成功的故事,更希望台灣拍攝團隊依循最高拍攝標準,在拍攝倫理上也樹立國際間的典範。
(灰面鵟鷹 Gray-faced buzzard Eagle,攝影/余秉倫Richrd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