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毀林建收容」聯合聲明
蠻野編輯部
2025/09/22

近日傳出政府計畫於林地設置遊蕩犬「衛星收容所」,此舉引發社會廣泛疑慮。遊蕩動物的管理確有必要,但若以犧牲森林與生態為代價,將是本末倒置的政策方向,勢必導致更嚴重的保育與環境危機。

 

遊蕩犬貓確實對生態造成沉重壓力。根據農業部統計,自 2019 至 2022 年間,已有超過兩百隻野生動物被紀錄因遭遊蕩犬攻擊而死亡,其中包括石虎、穿山甲等瀕危物種,而未被觀察記錄到的黑數更難以評估,另也造成壽山山羌族群幾近滅絕。草鴞育雛巢區遭干擾、石虎遭犬群攻擊、梅花鹿遭狗群瘋狂撕咬……相關事件畫面仍歷歷在目。這些案例顯示,遊蕩犬貓問題亟需解決,但解決方式必須以「不再犧牲生態」為前提。

 

森林具有涵養水源、固定土壤、調節氣候與提供棲地等多重功能。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全球 2030 永續目標,自然森林的維護與恢復已被視為各國必須努力的方向。台灣更早已將森林與自然正成長,列為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核心任務。若將毀林建設收容所,不僅破壞原生棲地,也與國際承諾背道而馳。即便是非林地的國有林也仍有其生態功能,仍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棲地,甚至是保育類動物如石虎、草鴞的重要棲地。

 

收容所若興建於國有林,不僅會壓縮野生物種的生存空間,還可能造成長期不可逆的負面影響。邊緣效應將加劇外來物種入侵、棲地破碎化與人為干擾,而本應受到保護的野生動物,反而會因設施及犬貓集中帶來的人為活動增加,嚴重面臨包含疾病傳播在內的多種風險。這不僅不能解決遊蕩犬貓問題,甚至會讓生態承受多重傷害。

 

再者,若以開放式收容所收容犬隻,並不會改善犬隻的動物福祉。犬隻要承受吹風淋雨、酷熱濕寒的氣候、難以清理的糞尿、疾病的交叉感染、與互相追咬的風險,如此無視收容犬隻動物福祉的作法,是動物保護的退步。

 

收容所功能正常化才是政策的關鍵,若未落實人道安樂,僅將犬隻「長期存放」,將造成嚴重的資源錯置。以現行經費估算,每隻犬若在收容所內被收容十年,耗費可達 67 萬元以上。當收容周轉機制停擺,龐大的資源被消耗在無法走出收容所的犬隻身上,反而排擠了其他需要幫助的犬隻,也讓有限的社會資源無法有效運用。這樣的收容政策既無助於改善犬貓的生命福祉,更無法解決遊蕩動物帶來的生態壓力。

 

遊蕩動物管理政策應回到根源,包括強化飼主責任、落實登記與晶片制度、嚴禁棄養、普遍推動結紮、禁止餵食、提高收容所周轉率,並提供地方政府必要的資源與法令支持,才是正本清源的方向。若僅以毀林設施作為短期收容的手段,不但未能解決遊蕩犬貓的源頭問題,反而製造新的衝突,並違背保育原則。

 

我們嚴正呼籲:施政應以保育為本,國有用地應以保護原生動物為優先,遊蕩動物管理不得以犧牲森林與生態為代價。唯有讓犬貓回歸有人負責、有安全網的體系,同時守護森林與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台灣才能邁向「犬貓安居、生態永續」的社會願景。


我要連署 


聯合聲明單位(按筆畫順序):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社團法人臺灣蜻蜓學會

宜蘭縣環境保護聯盟

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

彰化縣野鳥學會

挺挺動物應援團

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

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台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

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

蠻野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