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生物多樣性國際日
蠻野編輯部
2024/05/22

2024生物多樣性國際日

 

作者:曾清漪(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實習生/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

 

2022年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了「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這一框架也被稱為「生物多樣性計畫(The Biodiversity Plan)」,而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則是「成為計畫的一部分(Be part of the Plan)」*「生物多樣性計畫」制定了以2050年為限的四大目標,以及以2030年為限的23項行動目標,包括有效保育全球30%的陸域、水域和海域,停止物種滅絕,減少入侵外來種的引入並減輕其影響等等。

 

談起「多樣性」,人們大多關注數值、數量的增減與多寡,但「生物多樣性計畫」對外來種問題的提及,也體現出生物多樣性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物種的數量,也應該關注不同物種與其棲位、棲地的關係。以紅樹林為例,其生態價值已無需贅言,但近年來隨著氣候暖化,紅樹林的分布範圍也從原屬的熱帶逐漸擴張,甚至侵入潮汐鹽沼等濕地生態系,進而改變濕地的生物質、營業循環與動物相等等。

 

在台灣,不同地區的紅樹林有著不盡相同的歷史與命運。嘉義東石地區的紅樹林曾在1980年代達到鼎盛,但後來因為海埔地開發而遭砍除,至1994年已基本消失。而在淡水河口,曾經的沼澤生態與草澤地景在水筆仔於1978年左右進入後開始改變,至1986年關渡自然保留區劃設時,這裡的紅樹林面積已達十餘公頃。之後數十年,紅樹林繼續擴張,泥灘地面積縮小,蘆葦和茳芏鹹草減少,關渡變得不再適合水鳥棲息,以致自然保留區於2021年被廢止。由此可見,在固碳、保育物種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的紅樹林,當被引入其自然棲地以外的環境時,也可能變成一種入侵物種,搶奪原生物種的空間,影響、改變既有的生態。

 

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計畫」,或許也需要我們更多思考「生物多樣性」背後的意義——「多樣性」並非單純地依靠數字去衡量,而是需要在更廣闊的時空尺度下去理解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聯合國中文網站將今年的主題翻譯為「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

 

參考資料:

 

李建堂,〈紅樹林分布的變遷〉,《科學發展》2009年8月,440期,14-21頁。

〈關渡自然保留區(已廢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然保育網,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0110

Delbert L. Smee et al., “Mangrove expansion into salt marshes alters associated faunal communities,”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187 (2017) 306-313.

“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United Nations. https://www.un.org/en/observances/biological-diversity-day.

“The Biodiversity Plan: For Life on Earth,”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February 14, 2024. https://www.cbd.int/gbf.

蠻野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