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鮪魚日,話鮪魚
作者:曾清漪(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實習生/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
在早餐店點一份鮪魚蛋餅或許是很多人的日常,但這看似稀鬆平常的「食物」卻正在面臨過度捕撈的威脅。
鮪魚因為富含Omega-3、礦物質、蛋白質和維他命B12等物質而成為受人類青睞的營養來源。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約有超過七百萬公噸的鮪魚和類鮪魚物種被捕撈,佔全球漁獲價值的20%、交易海鮮的8%。過度捕撈導致鮪魚存量下降,因此,聯合國大會於2016年12月通過投票,決定將每年五月二號設為「世界鮪魚日」,以此強調進行永續鮪魚捕撈的重要性。
台灣捕撈鮪魚的歷史始於日治初期,最初由日本鹿兒島漁民傳入,之後以高雄港為基地發展、北擴。台灣的鮪漁業雖在二戰期間受戰爭影響而停頓,但至二十世紀末,台灣已成為世界主要鮪魚捕撈國之一。據漁業署年報數據,2022年,台灣鮪魚的總產量約為15萬公噸 *,佔台灣總漁業生產量的17.2%,捕獲鮪魚類別主要包括長鰭鮪、大目鮪、黃鰭鮪、太平洋黑鮪和南方黑鮪。
在海洋食物鏈中,鮪魚屬於上位階的大魚,族群數量恢復較慢,且台灣超過七成的鮪魚產量來自國外漁業基地,跨海而來的鮪魚也因此具有較高的碳足跡。鮪魚雖然日常,但卻也是許多資源、能源消耗下才得來的「食物」。
在「世界鮪魚日」,或許也是時候一起認識「食物」以外的鮪魚;而在美味與營養之外,漁業資源的永續與否或許也該成為影響我們食物選擇的因素。
……………………………………………………………………………
* 含臺灣地區和國外基地產量
參考資料:
“World Tuna Day 2 May,” United Nations. https://www.un.org/en/observances/tuna-day
「民國111年(2022)漁業統計年報」,農業部漁業署. https://www.fa.gov.tw/view.php?theme=FS_AR&subtheme=&id=22
黃銘志、李京珮,「日本鮪魚生魚片文化對台灣之影響」,《遠東通識學報》第七卷第二期,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