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蕩動物衝突危機記者會 新聞稿
蠻野編輯部
2023/10/24

    國內遊蕩動物議題懸宕數十年,近年來遊蕩犬數量已經突破15萬大關,犬貓不論是在外流浪,或是在收容所中的生活都雪上加霜,更加深台灣遊蕩動物帶來的社會安全及生態環境問題。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游崇瑋表示:「遊蕩犬貓的問題在近年的臺灣早已是個複雜且影響甚鉅的問題,而在2017年零撲殺法案上路之後,這個問題的惡化速度已經快到失控。對民眾有相當多的生活困擾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狀況。而在農漁牧業方面,也幾乎每幾天就可以收到相關的損失消息。有些遊蕩犬會破壞魚塭基礎設施,甚至造成斷電、停止打氣以後整池的魚一夜之間全部死光。以上狀況造成我們的農漁牧民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但無從索討賠償。」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郭佳雯研究員也指出,目前這整個試辦計畫的內容完全沒有公開,但是農業部卻已經將112特定生態熱區之遊蕩犬族群分布與數量變動監測計畫公開上網招標,在不知道監測目的及細項工作的狀況下,監測案最終以流標收場,他呼籲主管機關不要閉門造車,資訊公開才能讓更多專家學者提供他們專業的意見,讓試辦計畫回歸專業,才能盡快開始執行。


《萬人聯署》

    遊蕩動物除了可能攻擊民眾外,對於野生動物的危害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例如穿山甲、石虎、山羌、草鴞都有遭到犬隻攻擊的紀錄,農業部遂於112年5月起在野生動物保育團體的陳情與建議下,啟動「於特定生態熱區試辦特定臺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因犬隻侵擾改善專案」計畫,針對上述試辦計畫,民間團體及專家學者在網路上發起聯合聲明,至今累積近兩萬人認同並聯署。

 

《遊蕩動物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甚鉅》

    遊蕩犬貓對生態環境和社會安全與健康的威脅近年來愈趨嚴重也受到重視,遊蕩動物除了可能攻擊民眾外,對於野生動物的危害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例如穿山甲、石虎、山羌、草鴞都有遭到犬隻攻擊的紀錄,社團法人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秘書長陳美汀表示:「各項資料包括野外調查、文獻、救傷資料和實地經驗都顯示遊蕩犬貓對於淺山環境的影響極為嚴重,其中遊蕩犬的威脅最為迫切,而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石虎因棲息於淺山且族群數量少更是首當其衝。遊蕩犬貓對石虎的影響包括食物競爭、騷擾獵殺、棲地競爭、造成石虎迴避利用棲地和疾病傳染等多方面,在已面臨各種人為威脅的石虎生存上,無疑雪上加霜。」

    而因為被遊蕩動物攻擊,而送進救傷單位的野生動物數量也日益增加,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課長廖朝盛表示:「游蕩犬貓攻擊野生動物的狀況越來越頻繁,是救傷單位救傷原因前五名,平均每11件救傷案例就有一件遭受犬貓攻擊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資料)。遭受犬貓攻擊的野生動物死亡率更高達八成。不止如此,過去30年來,犬攻擊已經成為穿山甲創傷入院的主因。野放後的死亡的石虎高達半數都是犬攻擊造成的。犬攻擊更是山羌入院原因的第一名。而這樣嚴重的現況並不限於部分物種,石虎、穿山甲、山羌、白鼻心、眼鏡蛇、各種野鳥,都遭受嚴峻的生存考驗。其嚴重程度不容忽視!」

 

《禁餵遊蕩動物是重中之重》

    餵食提高環境承載力,是流浪犬爆量的主因,也是導致野外出生率增加的主因。禁止餵食就是源頭管理的重要一環,國外對於的遊蕩犬管理,移除食源也是主要方針之一。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許皓捷指出:「禁止餵養是減少遊蕩犬數量的最有效方法。整體而言,餵食會提高遊蕩犬族群的出生率。若食物是遊蕩犬生存的限制因子,則餵食將延長壽命。捕捉、絕育及野放(即TNR)無法減少遊蕩犬數量。依據數學模型模擬,除非絕育率長年維持85%以上,且無新棄養個體遷入,否則TNR無法有效減少一個地區的遊蕩犬數量。但是就機率而言,後期捕捉到的個體大部分都已絕育;捕捉到未絕育母犬的難度,隨絕育率增加而大幅上升,因此客觀上很難達到85%的絕育率。只有禁止餵食,才能有效減少遊蕩犬數量。禁止餵食,是最經濟可行的方法。

 

    臺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籌備處獸醫師蕭舜庭針對試辦計畫再次呼籲政府務必做到以下四點:

1.試辦計畫應在不同面向都具備足夠專業性;

2.遊蕩動物議題應有短中長期計畫,此次試辦計畫是起頭;

3.計畫經費有限,資源分配應合理且回歸野生動物保護初衷;

4.遊蕩動物管理政策應多管齊下,並全面檢討。希望政府能重視遊蕩動物問題並積極解決。


各發言人發言稿如下:

 

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游崇瑋

    遊蕩犬貓的問題在近年的臺灣早已是個複雜且影響甚鉅的問題,而在2017年零撲殺法案上路之後,這個問題的惡化速度已經快到失控。對民眾有相當多的生活困擾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狀況,比方民眾被咬、追逐造成傷亡、突然竄出造成摔車傷亡、環境衛生問題、噪音、貓狗屎尿、跳蚤蚊蠅以及狂犬病等人畜共通傳染病。


而在農漁牧業方面,也幾乎每幾天就可以收到相關的損失消息,比方雞舍被遊蕩犬入侵,一夜之間幾乎所有雞隻都被咬死,其他類似狀況的還有鴨舍、豬舍、牛甚至馬的受害記錄。養殖漁業的部分除了被遊蕩犬偷獵魚之外,有些遊蕩犬會破壞魚塭基礎設施,甚至造成斷電、停止打氣以後整池的魚一夜之間全部死光。以上狀況造成我們的農漁牧民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但無從索討賠償。遊蕩犬貓在野外會獵殺、玩弄野生動物,其中受害者不乏珍稀的石虎、穿山甲等物種。尤其是有餵養人長期餵養的個體,體力充沛,每天在野外可以遊蕩數十公里,期間無故因而被咬死的野生動物不計其數。即便從遊蕩犬貓本身的動物福利討論起,也仍不該讓犬貓遊蕩。犬貓在野外的生活其實通常並不安全也並不健康,舉凡在野外得面臨車禍、挨餓受凍、跳蚤蚊蠅、傳染病、毒殺、陷阱等種種風險,因此讓犬貓持續在野外遊蕩是個三輸的局面,人輸、貓狗輸、野生動物也輸!

 

社團法人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秘書長陳美汀

     遊蕩犬貓對生態環境和社會安全與健康的威脅近年來愈趨嚴重也受到重視,各項資料包括野外調查、文獻、救傷資料和實地經驗都顯示遊蕩犬貓對於淺山環境的影響極為嚴重,其中遊蕩犬的威脅最為迫切,而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石虎因棲息於淺山且族群數量少更是首當其衝。遊蕩犬貓對石虎的影響包括食物競爭、騷擾獵殺、棲地競爭、造成石虎迴避利用棲地和疾病傳染等多方面,在已面臨各種人為威脅的石虎生存上,無疑雪上加霜,此外,遊蕩犬因廣泛入侵淺山環境且有體型和群聚行為的優勢,對於其他野生動物的影響更為廣泛,甚因此,協會於7月加入《野保團體「台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之聯合聲明》,也在此再次呼籲期盼獲得政府和民眾的重視。

 

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課長廖朝盛

    遊蕩犬貓攻擊野生動物的事件非常頻繁,也越來越多民眾向各地的救傷保育組織反應野生動物被攻擊的情況。以我們野灣協會自己的資料來看,紅框處的部分就是遭受犬貓攻擊的案例,列居第四。如果扣除掉去年非常態的小雨燕救傷事件的話,犬貓攻擊事件佔全年救傷事件的8.9%,平均每11件救傷案例,就有一件是犬貓攻擊為遭受犬貓攻擊的野生動物。

    犬貓攻擊除了為救傷單位救傷原因的前五名外,動物被攻擊後的嚴重傷勢更是使死亡率高達了80%。而我們必須沈痛地告訴大家,野生動物受攻擊的狀況,其實是與日俱增的!翻開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公開的石虎野放追蹤資料。一隻石虎從入院到可以出院,需要半年到一年,需要大量的人力與資源才能讓一隻救援的石虎野放野外,結果,在14隻野放後死亡的個體中,就有半數是遭受或疑似遭受犬攻擊而死亡的。

    而不僅僅是石虎,犬攻擊也已經成為穿山甲創傷的主要原因了。根據109年臺灣穿山甲與保育策略研擬案的資料,請大家看藍色的線條。這30年來,犬攻擊的案例節節攀升,甚至超越了過去獸鋏創傷的主因。這不僅限於北台灣,而是全台灣的趨勢。

    這些狀況,是少數個案嗎?是少數保育類物種遇到的問題嗎?相當遺憾地告訴各位,不是。山羌也是犬攻擊的嚴重受害者。野灣四年來收治的山羌,除了2020年,從2021到2023,犬攻擊都是山羌入院的主因,請大家不要忘了2023年還沒過完,就已經與2021年的犬攻擊數據持平了。

犬貓攻擊並不限定於特定物種,從食蛇龜、山羌、白鼻心、眼鏡蛇、穿山甲、石虎、鼬獾,各式各樣的野生動物都面臨著嚴峻的犬貓攻擊問題,其嚴重程度不容忽視,請民眾一起關注犬貓攻擊的問題,也請政府正視,作出積極的改善作為。

 

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許皓捷

    禁止餵養是減少遊蕩犬數量的最有效方法。餵食使母犬獲得充足營養,從而能增加懷孕胎數,充足奶水提高幼犬育成率、縮短幼犬離乳時間、並提早發情而縮短懷孕間隔。整體而言,餵食會提高遊蕩犬族群的出生率。另外,若食物是遊蕩犬生存的限制因子,則餵食將延長壽命。整體而言,餵食使遊蕩犬數量上升

    捕捉、絕育及野放(即TNR)無法減少遊蕩犬數量。一般而言,母犬一年可懷孕兩次,每次產下6-10隻幼犬;新生個體1年即達性成熟。若以每次生產6隻計算,一對未絕育遊蕩犬第1年可以產下12隻幼犬。假設性別比1:1且全部存活並繁殖,則第2年共會產下至少84隻幼犬((1+6) × 12 = 84);第3年可產下588隻幼犬。依據數學模型模擬,除非絕育率長年維持85%以上,且無新棄養個體遷入,否則TNR無法有效減少一個地區的遊蕩犬數量。但是就機率而言,後期捕捉到的個體大部分都已絕育;捕捉到未絕育母犬的難度,隨絕育率增加而大幅上升,因此客觀上很難達到85%的絕育率。只有禁止餵食,才能有效減少遊蕩犬數量。禁止餵食,是最經濟可行的方法。

 

臺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獸醫師蕭舜庭

    遊蕩犬的動物福利問題:顏士清老師在陽明山做的研究,發現流浪動物在野外其實過得並不好。他們通常遭受創傷或疾病感染,老師的統計資料顯示陽明山的遊蕩犬有5-10%左右的斷肢問題,10-20%左右的皮膚病感染。

    遊蕩犬的血液相通常呈現貧血、血液寄生蟲感染、發炎反應或器官功能異常等狀況,譬如有研究顯示如果狗在戶外,心絲蟲的感染機率是養在室內的四倍以上。這些疾病常常是外觀無法馬上看出來的問題,但其實會影響犬隻的生活品質,等到觀察得到臨床症狀時可能都非常嚴重了。

    焦蟲是一種血液寄生蟲,經由壁蝨在野生動物和遊蕩犬貓之間傳播。老師發現陽明山的白鼻心有近八成的感染率,顯示交叉感染的現象相當嚴重。焦蟲會破壞紅血球細胞,造成貧血以及貧血衍伸的相關問題,如果沒有治療也可能導致死亡。在我自己的救傷經驗中,我們在車禍的石虎也有驗到小病毒感染的問題,所以我們也不排除石虎的車禍可能和小病毒感染造成的行動緩慢有關。所以遊蕩犬在環境中和野生動物的疾病交叉感染問題不可不慎,除了遊蕩犬沒有動物福利外,野生動物和環境也可能因此連帶產生影響。

    在動保處的通報案件中,急難救助案件是僅次於一般案三級,第二高的通報情況,急難救助是指流浪動物受傷、受困、中毒、有明顯疾病的情況的通報案件,從動保處的資料顯示流浪動物在野外承擔了相當高的風險,而這些風險不是給予食物就能避免或減少的事情。


對於聯合聲明以及試辦計畫做總結及再次呼籲:


試辦計畫應在不同面向都具備足夠專業性


除了遊蕩犬的處理需要動物福利和獸醫專業,計畫方案擬定也應包含野生動物和自然資源管理的專家老師,目前動保司所公佈的評選委員名單皆無生態相關專業,對於遊蕩犬族群動態監測、環境評估將缺乏專業的監督。我們認為政府在決定評選委員及計畫具體做法之前,應該秉持公開透明原則,主動諮詢相關專業意見再行評估決定。遊蕩動物議題應有短中長期計畫,此次試辦計畫是起頭

目前試辦計畫僅規畫於中部地區,但遊蕩動物是全國性的問題,需要從地方到中央,對整體政策進行通盤檢討與改進,因此試辦計畫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讓計畫成功後「得以複製經驗並逐步擴大範圍」。如果計畫僅在中部地區完成後就結束,效果將只是曇花一現,問題依舊沒有解決。計畫經費有限,資源分配應合理且回歸初衷(野生動物保護)我們要再次強調,此次計畫的主體是「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而流浪動物政策一直以來都有相關經費持續在執行,此次計畫不應該再將經費用於流浪動物上,而應該用在野生動物與環境棲地的維護。流浪動物的捕捉、收容與安置以及犬隻族群管理(DPM)包括結紮、晶片和飼主責任宣導,應以現有的動保計畫經費執行。



遊蕩動物管理政策應多管齊下,並全面檢討


中央在試辦計畫執行的同時,應持續進行整體政策的檢討。遊蕩犬數量攀升造成的不只是野生動物和環境受侵擾的問題,因餵食而使遊蕩犬群聚造成民眾安全和生命財產的威脅,也都是急需處理的問題。如果我們容許餵養流浪動物,將會很難要求民眾不要放養寵物,因為兩者在行為上看不出差異,這將會導致飼主和寵物之間的關係模糊,使飼主責任推行困難。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解決流浪狗問題不能只依賴單一方式,飼主責任推行、收容所功能正常化、環境中移除遊蕩犬都是環環相扣,需要全盤規劃。遊蕩犬的存在是人民生命財產、犬隻動物福利、以及野生動物生態環境的三輸,我們應該要理性、科學、人道、務實地解決問題。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陳貞志教授 研究團隊

 

1. 本研究團隊於苗栗地區針對自由活動犬隻族群動態、棲地利用、死亡率及病原分布進行三年(2021-2023年)之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苗栗樣區內實施之TNR成效受到犬隻族群動態複雜和人為影響,結紮去勢之比例在自由活動犬隻族群個體遷出遷入頻繁狀況下,對TNR的效果造成嚴重的影響,在非封閉族群狀況下,TNR明顯不足以控制當地犬隻數量。此外,自由活動犬隻形成之群體相較於單獨活動個體具較大的活動範圍,並與石虎及其他野生動物之棲地環境高度重疊。


2. 本研究亦發現不同病原於自由活動犬貓與石虎族群間互相傳播,由於食肉目動物小病毒是苗栗地區主要於石虎及犬隻族群中之主要病原,然而現今於臺灣流行之小病毒主要皆由其他國家引入,再經由犬或貓引入野生動物族群。因此,自由活動犬貓仍是食肉目動物小病毒傳播之主要宿主。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團隊於苗栗地區針對自由活動犬隻之研究結果顯示,犬隻已對當地石虎族群或其他野生動物產生巨大威脅且由於複雜的族群動態,TNR之執行難以控制犬隻族群。後續針對自由活動犬之管理,最重要的仍是建立完善的飼主登記及查核制度,以有效的管理自由活動犬隻之來源。


建議除了禁止餵食等管理措施之執,當地民眾的態度更是極需處理的一大課題,唯有改善當地民眾對於放養與餵食之認知,以及推廣犬貓施打病原疫苗之重要性,才能更有效率地減少苗栗自由活動犬之數量並降低病原之傳播,以管理自由活動犬貓族群,降低對棲地環境中之石虎及其他野生動物族群之衝擊。

蠻野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