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海域環境品質的吹哨者--台灣白海豚
郭佳雯(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研究員)2023.03
飽食後的白海豚(張恒嘉 攝)
問題意識
有關環境影響評估法,原告主張保護白海豚,海上物種如何影響沿岸居民?影響何種權利?噪音實際影響的是白海豚,關聯性如何建立?是否野生動物保育法反而較接近原告主張之保護範圍?白海豚減少的原因,是否也會影響海岸居民?
人類享用生態系統服務卻忽略其價值
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一詞起源於1970年,意思為「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也就是指無論直接或間接,有形或無形,生態系統所提供給人類的福利及服務,使人類生活更為便利舒適。然而國家在制訂政策,或企業在從事開發行為時,卻經常只考慮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環境所蘊藏的生態系統服務。
正視西部海域承載的生態功能
過去人類從自然環境中進行各項生物或非生物的採捕行為,從自然環境中拿取各種有形的物質,享用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從原本跟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方式,逐漸轉變為生活於自然環境以外的人為環境,在自然資源利用採取經營管理的思惟模式;但隨著自然資源利用的觀念以及社會需求的轉變,生態系統中所提供的服務不再局限於有形的材料,進而被關切的是無形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大氣調節、水源調節、養分循環、休閒娛樂及文化價值等等,而台灣西部海域整體的生態環境正承載著這些功能。
台灣白海豚為西部海域環境品質的吹哨者
體型越大、越長壽、食物鏈越頂端的物種,於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調節功能越是重要,台灣白海豚生活於台灣西部沿海環境,是定棲性海洋哺乳類中體型最大也最具指標性的物種,是台灣西部海域環境品質的吹哨者,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就曾說「白海豚是一種指標物種,讓我們知道環境的變遷」。
台灣人與白海豚為命運共同體
台灣白海豚棲息於台灣西部海域水深30米以內之淺水域,曾經於水深僅一米處被目擊,並喜好河口環境,正因白海豚棲息於如此靠近陸地的海域,其族群數量、族群結構、健康狀況及行為都反映著環境品質,若海水遭受汙染,白海豚的健康狀況變差,從海中捕撈上岸的水產也同樣受到汙染,民眾不會將市場中的水產品送去檢查化驗,但我們可以藉由觀察台灣白海豚的健康狀況來得知海水污染的程度,根據台大獸醫系楊瑋誠教授所述,有六成的台灣白海豚出現皮膚病變症狀,威脅台灣白海豚的因子,其實也正影響著周圍居民,甚至是全體國人的健康。
白海豚是無可取代的食物鏈平衡者
在生態系統服務中,生物調控(biological control)是基石物種或是掠食者所能提供的重要服務功能,族群及健康狀況良好的掠食者在生態系中扮演維持生態系內生物族群平衡的重要角色,藉由掠食來控制其他物種的族群數;在台灣西部海域中,台灣白海豚的生態棲位是沒有其他鯨豚可以替補的,台灣白海豚是食物鏈最頂端的掠食者,控制魚類數量,避免食物鏈失去平衡,一旦食物鏈失去平衡,生態系統也會崩壞,生態所能提供的服務效益亦將大打折扣。
確保生態服務永續責無旁貸
保育從來不是單一面向的思維,沿岸居民對於環境的依賴程度應納入整體環境守護的考量中,沿岸居民也是生態系中的一員,從物種出發守護整體棲地環境,進而保育棲地內的所有生物,維繫生態平衡,使沿岸居民享有可永續利用的資源,有健康的白海豚才越有健康的海洋,才有健康的居民。
郭佳雯(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