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澳花也有枇杷?!
李秀蓮
2023/03/2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幸福何處有,族人遙指澳花村。」

清明時節已近,又是枇杷盛產的季節,80年代澳花村也有過金黃遍野的榮景呢!30幾年後的現在,澳花的枇杷去哪了?……


澳花村的枇杷已結實累累(照片提供:楊純宜)

古時因枇杷「備四時之氣」(註一)而被視為佳果,結實累累的金黃果實名之「黃金丸」,象徵吉祥美好、幸福安康、子嗣昌盛、富裕充足,故古人喜於庭園栽植。早期種植傳統作物的澳花,因應民國74年原住民行政局辦理的山地農業發展計畫,地理環境及氣候適合高單價經濟作物枇杷生長的澳花村開始大規模栽種,栽植面積最高曾達20公頃,以貫穿上下村的楓溪水源灌溉,每年清明前後枇杷結果季節枇杷專區滿滿的金黃果實像是要為族人帶來富裕充足、幸福安康。


90年代產業東移政策後,主要產業由枇杷漸漸轉移至礦業,部落的山挖出一個個礦區,為族人帶來了許多工作機會,採石鑽孔、操作怪手、駕駛卡車、顧火藥庫等等,運出一噸噸白雲石,加工成一袋袋水泥,廠商採石發大財,也保障了族人的工作機會,但卻是奠基在不永續的土地利用方式,部落世居的土地變得坑坑疤疤,變賣了祖先留下的資產以獲一時的溫飽,生活好像還過得去,還算美好,但夜深人靜思忖未來,礦下的族人仍是滿心不安,部落耆老常跟部落青年叮嚀:「如果有機會去外地工作,穩定了就別回來了吧!挖成這樣哪天崩山也不知道,我們年紀大了就算了,你們還年輕啊……」

曾經灌溉澳花村枇杷的楓溪依舊潺潺流淌,滋養部落的土地與生靈,遙想族人當年於土地上揮汗耕作,看著枇杷順應大自然節律依時成長結成串串金黃果實,摘下圓潤豐美的累累果實,品嚐皮薄肉飽、香甜多汁的枇杷……,那種辛勤耕作而來的成就感與幸福不再,與祖先土地深度連結的日子已逝,枇杷園面積由最高峰的20公頃漸漸凋零,現今僅餘約0.17公頃,取而代之的是挖山採礦傷害土地的礦業,祖先的土地一點一滴消逝,族人們求得了一時溫飽,但未來的世代面對殘破不堪的家園該何去何從?

(註一)《群芳譜》記載枇杷為:「秋萌、東華、春實、夏熟,備四時之氣」。


李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