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國際,官民聯手催生「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研究助理 林蓉)
"蠻野向來相當關注海洋議題,並積極推動台灣在海洋治理上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今年四月蠻野參與主辦的「離岸風機.聲學.台灣白海豚保育國際論壇 」上,許多國際學者相當關心廢棄物造成台灣周遭海洋哺乳類的棲地破壞。上週蠻野的研究專員前往印尼參與Break Free from Plastic全球減塑會議,分享台灣的海廢議題現況,與各國的公民團體共同研擬跨國零廢棄行動方案。
今日,蠻野以及許多台灣致力於海廢議題的公民團體,與環保署共同成立「台灣海廢治理平台,善用彼此擁有的資源與專業知識,推動台灣走向友善海洋的未來。"
【聯合新聞稿】
海洋廢棄物是全球最大環境災難,每年上千萬噸的廢棄物隨著洋流飄至世界各地,連東南太平洋上的無人小島也難逃一劫,成為全球塑膠垃圾密度最高的地方。臺灣四面環海,近年來也深受海洋廢棄物的困擾。然而,因為海洋廢棄物議題本身有「跨多種知識領域」、「跨地理區域」、「跨政府部門」的特性,要全面打擊海洋廢棄物,極需建立跨領域的合作機制。在多個民間團體建議下,環保署承諾與公民團體攜手建置「臺灣海廢治理平台」,善用NGO長期在地經驗與國際參與的靈活度,恢復臺灣海岸線原有的美麗面貌。
在臺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荒野保護協會等多個公民團體,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注意到海洋廢棄物問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特別引入ICC(國際淨灘行動)統計方式,記錄廢棄物的類型與相關資訊,至今已統計110萬件海洋廢棄物。其中,塑膠製品居前五名,包括寶特瓶、塑膠瓶蓋、吸管、塑膠袋及手搖飲料杯,而塑膠垃圾的占比也與綠色和平這二年淨灘結果相似。此外,海洋公民基金會表示 ,澎湖長年以來都是海廢嚴重受災地區,大多是隨洋流漂入的境外廢棄物。環境資訊協會長期在萬里國聖埔海灘監測,也發現近河口地區,在夏季時垃圾特別多。環保署近年來也開始投入多項清理海漂、海底及海灘上的垃圾計劃,但除了紀錄與清理之外,需要更多的監測和研究,現在,環保署將與長年關注海洋廢棄物議題的公民團體們共同建置「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將有助於以掌握臺灣海洋廢棄物的現況與來源,從源頭減少海洋廢棄物生成。
同樣受到海洋廢棄物困擾的日本與韓國,十幾年來透過跨領域合作與公民參與,定期監測海洋廢棄物污染狀況,並在配合回收、補貼與教育多管齊下,有效減少海洋廢棄物,成效值得臺灣借鏡。鄰近的香港,也於2012年成立專責的「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與制定行動計畫,預防與清除海岸垃圾。因此,為了完整掌握臺灣各地海廢污染現況與污染來源,找出海廢堆積的主要地點。荒野保護協會強調,在跨領域合作的基礎上,環保署應盡速建立全國性的「海洋廢棄物監測計畫」,以科學數據作為廢棄物源頭減量政策之指標,並善用有限預算做有效的清除。同時,串聯相關行政單位,重新盤點與整合既有計畫,擬定一套全面性的「海洋廢棄物減量與移除」計畫,期望能還給海洋原有的美麗面貌。
2015年在巴西里約召開的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已將海洋廢棄物議題納入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顯見在國際間對海廢的關注日漸升溫,並透過各種國際合作網絡,聯手解決全球海廢問題。臺灣公民團體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除了吸取成功經驗,也以實際清理行動響應國際海洋廢棄物議題。
而「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將是臺灣因應國際性污染問題的第一步,而公民團體藉由參與政策擬定、建立跨部會工作團隊、融合國際經驗、啟動全面性科學監測與研究,以有效達到廢棄物源頭減量與清理工作,才能守護我們的美麗海洋。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參與團體: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海湧工作室、財團法人綠色和平基金會、財團法人海洋公民基金會、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