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乎 ─ 談政府挺社會企業
丁正杰
2014/09/10
自總統至閣揆,由政府到媒體,社會企業一詞今年頻頻攻佔發言及版面,可說是今年度最夯關鍵字之一。據報載,經濟部將於今日(9/4)之行政院會上,報告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在暫不訂定專法之下,建立扶持社會企業之系統。
 

政府推動社會企業之決心,誠屬可貴,但各界必須先了解何謂社會企業,方得與政府交換意見。而社會企業一詞,並無全球統一定義,各國產官學界多僅認定社會企業,係「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而無論是採用之商業手段、想解決之社會問題,以及社會企業之組織態樣,則千變萬化、不一而足。現在政府宣告暫時不訂定社會企業專法,若不能另闢法規明文以外之途徑,描繪社會企業之圖像,則無論有心投入社會企業之創業家、從業人員、投資人甚至消費者,都可能感到困惑,而因此對是否投入社會企業事業,或購買社會企業之產品或服務與否,感到遲疑。

圖說:運用近百分之百的台灣在地、當季無毒食材,以契作方式協助慣型農法轉型成永續農業,冀能解決農民銷售困境,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為理念之呷米共食廚房,未來得否與四方報大誌等組織共同正名為社會企業?

故政府推動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前,必先正名!清楚告訴大眾到底什麼是社會企業。在不立法之前提下,可考慮明定社會企業應符合之指標,例如:該企業之目的係為解決本土問題,扶助弱勢者之就業或推動環境友善事務、該企業之盈餘不得全部發放股東或合夥人等。如不先對社會企業為何有清楚定義,實為本末倒置!

 

-------------------------------------------------------------------------------------------------------

【蠻野講堂—新自然主義系列演講】

2014.09.13(六) 14:00~16:00
梁瓊丹老師: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
報名表單:http://ppt.cc/PiXd
源自於英國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一種肩負著社會使命,以商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兼具經營能力與社會效益的企業,經營的精神就在於「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了錢又去做好事」;而這樣的熱血企業,在台灣土地上也正方興未艾、蓬勃發展。
作者深入觀察剖析本土案例,如何「看見別人看不到的事物,找到別人想不到的方法」,憑著過人的膽識、信念與決心,結合商業經營的思維與創新策略,嘗試解決問題,並貼近弱勢需求,扭轉所謂的「不可能」,呈現台灣小企業大影響的感動輪廓。
丁正杰
關鍵字
#呷米共食廚房
#監督產業政策
#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