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現行海洋碳匯政策,本會提出以下呼籲:
蠻野編輯部
2025/02/05

針對 1/23 海洋碳匯審查會議 本會訴求


環境部於1/23日召開「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審查會議,面對氣候變遷與碳排問題,本會認為從「源頭」積極減碳才是必要且優先的手段,而非將污染權化做商品,寄望於尚不可行的碳封存技術與過度誇大的碳匯機制,也不可淪落為先破壞自然棲地,而後再進行漂綠式的補償。


針對現行海洋碳匯政策,本會提出以下四點主要呼籲:


⚠️ 現存碳匯並非減碳 ⚠️


依前次會議回覆,若真如估計樂觀,紅樹林與海草床每年已有 48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但若以台灣2022年碳排量28597萬公噸為基準,吸碳效果僅佔整體0.16%,只佔不到千分之二,效果微乎其微,說是「杯水車薪」都過於美化。


且此計算方式只是數字遊戲,盤點前碳匯就已存在,盤點後碳匯也不會因此增加,盤點前後對於實際上的減碳沒有任何幫助,並無任何實質減碳行動,海洋委員會日前聲明「海洋碳匯已提前達成2030年目標」便是如此概念。真正的效益在於新增碳匯,但若現存的「全數」海洋碳匯都只能吸收全國0.16%的碳排,我們認為新增的碳匯,對減碳可說是幾乎沒有影響力。


⚠️ 碳匯潛力過度誇大 ⚠️


除現存碳匯外,農業部預計在2030年前再增加至每年135.75 萬的碳匯,是年碳排的0.47%,仍不足千分之五,仍然是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但這已是包含所有森林、土壤、海洋碳匯可成長的空間,且其中48 萬噸是盤點現有海洋碳匯,並非實質增加,碳匯潛力明顯過度誇大。


而農業部更預計至2040年要暴增至每年1000萬噸的碳匯,將近十倍成長速度的目標毫無說服力,也完全沒有評估國內還有多少土地可供碳匯使用,對於土地需求與維護的資源評估完全不合理,林保署先前曾說過台灣森林覆蓋率有六成,但在其餘土地還要供都市、農業等需求的情況下,究竟又有多少土地還可供使用?


⚠️ 栽植外來種本末倒置 ⚠️


據學者研究,台灣絕大多數紅樹林並非原生,而是長年以來人工栽植與擴張的後果。而非原生之紅樹林,已對台灣沿海原有棲地造成顯著危害,包括灘地流失、底質改變、河道淤積等等,也造成原有生物如招潮蟹與水鳥等棲地喪失,關渡、香山、芳苑、麥寮等地區早已開始進行移除作業。紅樹林既非原生樹種,則就生態保育角度來看,便不應以人工方式栽植外來種,改變台灣原有生態,挽救氣候危機也是為挽救生物多樣性,為新增碳匯而改變原有生態係,可謂本末倒置。


⚠️ 碳匯方法論尚有爭議 ⚠️


相關文獻指出,包括鹽沼、泥灘地及紅樹林等海岸濕地的固碳效果其實並無明顯差異。而多個文獻指出,紅樹林所排放之甲烷將抵銷其減碳成果,其問題不容小覷,而海草床沈積物發酵分解時將持續產生甲烷,其減碳成效亦需嚴格評估,此兩者都有排放溫室效應氣體甲烷(CH4)與氧化亞氮(N2O)的可能,進而抵消碳匯的強度,不應過度樂觀。


🖊️ 結語


本會絕對認同需在以原生態為優先下,維護現存有碳匯之棲地,且就算不計入碳匯,自然棲地本身就有絕對不可撼動的價值。本會也絕對贊同需擴大自然棲地的維護與復育,但不應以空洞的碳匯為由,應從維護生物多樣性之角度出發。


且本會反對炒作過度誇大的碳匯潛力,農業部們的責任與過往並無二致,那便是維護並穩步擴大棲地保育,但不應過度誇大碳匯潛力,也不應捨本逐末,先破壞原有生態再以碳匯名義進行漂綠式的補償


過度倚賴碳匯對於減碳是不切實際的做法,面對氣候危機我們不可自欺欺人,唯有從源頭儘速降低碳排放,才是最積極且實質有效的做法,也才是真正對環境問題負起責任。

蠻野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