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總在為我們服務】
💦濕地何其重要
1971年簽署的拉姆薩公約 (Ramsar Convention) 之締約國為紀念濕地公約簽訂,自1997年將每年的2月2日訂為世界濕地日,#主要提高公眾對濕地具有淨化水質、#生態維護、#防洪效用、#碳匯等等功能的認識;以及濕地銳減對人類及生態系產生的影響。2025年世界濕地日主題為 “Protecting Wetlands for Our Common Future”—保護濕地.為了我們的共同未來。
💦「鏡頭」來到台灣最大的彰化潮間帶
一起來看民國79年彰濱工業區復工之際「環境影響說明書」的一小段敘述:
👉《鄰近之伸港區因尚未填土,目前仍為一平緩之沖擊灘地,有雲林菀草、鹽針草及濱雀稗,各自拓展成團狀草澤分佈其間,其中雲林菀草為稀有植物。...... 冬季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本地區雖受強烈東北季風的吹襲,但廣大面積的池塘則是各種水鳥如小水鴨、大白鷺、紫鷺等棲宿、覓食的地方,甚為壯觀。》👈
⬆️ 此乃罕見散文體且具畫面的抒情文字,大大迥異於日趨公式化、千篇一律的「環說書」,遺憾地,消失的不只是一種文字風格,還有這段文字所紀錄、描繪的那片濕地。很難想像吧!
彰濱工業區的填海造陸工程,在過去幾十年間極大地改變了台灣西海岸的面貌。曾經一望無垠的潮間帶,招潮蟹、彈塗魚、雲林菀草與水鳥的棲地,漸漸變成各類工業用地,用來支持名為「發展」的慾望,原為眾多生物的夢想樂園,已演變成失樂園。
💦濁水溪口的「彰化海岸濕地」岌岌可危
彰濱工業區往南,二林溪口到濁水溪口之間還難得地保留著一片廣大的潮間帶,而這也是西海岸所剩無幾的自然海岸。作為轟轟烈烈的反國光石化運動的遺產,這片濕地在十幾年前有幸避免了成為又一座石化園區的命運;然而運動的熱潮並未帶來保護的承諾,十幾年後,濁水溪口這片濕地依然沒能成為國家重要濕地,隨時面臨被開發的危險。
💦濕地是生命之源 (Wetlands: a Source of Life)
濕地具有重要的生態與社會價值,不只是許多動植物的棲地,也提供防洪、氣候調節等生態服務,對維持人類生活的安全、安定有重要作用。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文字的描繪與存留的影像去想像北彰化曾有的濕地,而其他的濕地或許也面臨類似的命運。只是,濕地從來不應該僅僅作為一份回憶、一種想像被保留,更應該是作為能親眼目睹、親身走近的存在被保護。保護濕地,在為時已晚之前。
⚠️你我需切記濕地的關鍵所在,即1997年第一次的世界濕地日主題「濕地是生命之源 (Wetlands: a Source of Life)」。